《資治通鑒》原文及譯文?
《資治通鑒》周紀三家分晉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弗聽,智果別族[1]于太史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
將置后,不知所立。
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
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
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
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
請曰:"以為繭絲[2]呼?
抑為保障[3]呼"?
簡子曰:"保障哉"!
尹鐸損其戶數。
注解[1]別族:從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不抽盡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寬厚,少斂取財物,猶如筑堡為屏障一樣。
譯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當初,智宣子準備立智瑤為繼承人。
族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為智瑤比別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卻有一點短處。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賢;
擅長射箭,駕車有力,是二賢;
技能出眾,才藝超群,是三賢;
巧言善辯,文辭優美,是四賢;
堅強果決,剛毅勇敢,是五賢。
雖然有如此的賢能,但他唯獨沒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運用這五種賢能去駕馭別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誰能受得了呢?
如果立智瑤為后,智氏種族必遭滅門之災"。
智宣子對此置之不理。
智果為了避災,改依別族為輔氏。
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
趙簡子不知道立哪一個為繼承人會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訓誡之言刻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并囑咐道:"用心記住這些話"!
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詢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
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讓他拿出竹簡,他說早已丟了。
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他則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出,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出奉上。
通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便立他為繼承人。
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那里建為一道保障"?
趙簡子說:"建為一道保障"。
尹鐸便去整理戶籍,減少交稅的戶數,減輕百姓的負擔。
原文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
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
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
智伯曰:"難將由我。
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對曰:"不然。
《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
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蜹、蟻、蜂、蠆[1],皆能害人,況君相乎"!
弗聽。
注解[1]蠆(chài):蛇、蝎類的毒蟲的古稱。
譯文趙簡子對兒子無恤說:"晉國如果有禍亂,你不要嫌尹鐸的地位低,不要嫌晉陽地方遠,一定要以他那里作為依靠"。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瑤繼位當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
席間,智襄子戲弄韓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國相段規。
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便告誡說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災禍就一定會降臨啊"!
智瑤說:"別人的生死禍福都取決于我。
我不降災落禍,誰還敢興風作浪"?
智國說:"并不是您說的那樣。
《夏書》上有這樣的話:一個人屢次犯錯,人們的怨恨往往克制著不表露出來,所以要在不顯著時謹慎提防。
賢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謹慎戒備,才能避免招來大禍。
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國君和國相,事后又不加戒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風作浪,這恐怕不行??!
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況是國君、國相呢"!
智瑤不聽。
原文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
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
不如與之。
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
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
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
任章曰:"何故弗與"?
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
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
吾與之地,智伯必驕。
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
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
《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
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
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譯文智瑤向韓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韓康子不同意。
段規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給他,他一定會討伐我們,不如答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