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首頁 股票 資訊 教育 學習 歷史 健康 生活 題庫 母嬰
子欄目:

琺瑯技巧全揭秘

時間:2020年12月18日 20:50:04 來源:www.www.freemoviefullonline.com 閱讀:

   琺瑯技巧全揭秘 ?

琺瑯技巧全揭秘(轉載)

琺瑯為什么可以成為表盤工藝最有藝術表現力的載體?

  一是因為它有豐富的顏色,作為玻璃的一種混合物,由于添加了不同的微量金屬氧化物,而能調配出無窮盡的色彩、色調,同時還能變幻其透明度, 適合當做顏料在金屬盤上作畫。

  

二是因為燒制完成的琺瑯表盤質地堅硬、表面光潔、不易氧化變色,能長久保存,符合瑞士傳統鐘表的永恒特質。

  但琺瑯藝術區別于傳統繪畫藝術與其他盤面制作工藝的一個最顯著特征,就是需要在大明火里高溫燒制,講究畫與燒的多次精妙配合。

  這一獨特魅力與制作難度也就決定了其稀有與珍貴。

  

胎底的選擇(Base Plate)

傳統的大明火琺瑯必須是金屬胎底,最常見的是金銀銅。

  銅的熔點約1080℃,白銀的熔點約960℃,24K 純金的熔點約1064℃,均可以經受得住900℃的高溫爐火。

  假如摻入其他合金,就會降低其熔點,18K黃金的熔點就不到900℃。

  許多琺瑯工坊和琺瑯師會選擇22K黃金來做胎底,不光是因為黃金所代表的尊貴象征,更是源自其較高的熔點,摻入的少量合金也能改善其遇熱收縮率以適合琺瑯粉的燒制。

  

溫度的控制(Temperature Control)

大明火琺瑯的燒制溫度一定是要低于金屬胎底的熔點,這使得琺瑯粉先于胎底熔化。

  爐火的溫度一般控制在800℃-900℃,不同顏色的琺瑯料其熔化溫度也是有別的。

  比如在微繪琺瑯中往往要先涂一層固形用的琺瑯底釉(counter-enamel),防止胎體在燒制過程中收縮變形導致盤面受損(因為微繪往往比其他技藝需要更多的燒制次數),一般會用900℃的高溫,以便能夠經受后續的爐火燒制工序。

  隨后的琺瑯填色溫度會精確控制在800℃-850℃左右。

  

填料與燒制(Laying & Firing)

胎底在使用前需要在硫酸溶液中浸泡清洗,保證其表面干凈。

  琺瑯料再經過研磨并除去雜質后,再根據各種琺瑯技法的差別填到表盤上,然后進行燒制。

  在溫度超過800℃的窯中,琺瑯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熔化(大約40-60秒),隨即需要立即取出自然冷卻,再進行下一次的填料燒制。

  隨著琺瑯溶劑(水或油)的蒸發以及琺瑯的收縮,需要經過多次的填料和燒制以達到預期的色澤和釉層厚度,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報廢的風險,這也是大明火琺瑯燒制技藝的魅力所在。

  釉料的涂抹厚度以及是否均勻,乃至溫度的誤差或煉制時間過長,會使琺瑯出現冒泡、裂痕或扭曲—導致前功盡棄,不得不重新開始。

  

磨平及燒結亮面(Smoothing & Glazing)

諸多復雜的琺瑯工藝盤面都會有打磨這一步驟,磨平琺瑯層可以使得盤面更加平整光潔,同時可以去除燒制時產生的細小砂眼和氣泡。

  但同時也會把琺瑯面霧化,最后一次窯燒會將表面燒結成亮面(Glaze Firing),恢復琺瑯原本的油亮光澤。

  鍾大師的文中曾這樣描述過高超打磨技巧的重要性: “Suzanne曾說過,當她的打磨師傅離開之后,她甚至無法再作畫,直至收拾心情自己研究出適合琺瑯畫的打磨技巧,才闖出又一個新天地。

  ”

琺瑯盤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甚至每個細節都會對最終效果產生影響,如果控制不當就極有可能前功盡棄。

  而以上這些只是燒制琺瑯盤的基本要點,后文將會逐一介紹瑞士傳統的制作琺瑯表盤的八種技藝。

  而在對應介紹的表款中,我們也力求給到更詳細的資料,大多數表款雖然標注了定價,但其實早已售罄,只是給藝術作品多一個可參考的價值標桿。

  

單色琺瑯

Black & White Enamel

ULYSSE NARDIN(雅典)Marine Chronometer Manufacture

18K紅金表殼,直徑45mm,白色琺瑯表盤,Cal.UN-118自動機芯, 限量350只,RMB 316,700

單色琺瑯是最基本的琺瑯盤制作工藝。

  最常見的顏色就是白色,其次是黑色, 無論是從歷史的約定俗成還是大眾的審美來看,這兩種顏色無疑都是最耐看的。

  和普通的白漆黑漆盤相比,琺瑯盤那種純凈溫潤而又凝重的質感無疑更勝一籌。

  當然每一家的白盤顏色也是有些微差別的,因為釉料的配方不一樣,會呈現出本白、乳白、象牙白等多種色調。

  

它對制作工藝的苛求其實是一點都不比其他的彩繪琺瑯容易,尤其是對琺瑯粉中的雜質去除要求極高,因為任何一點細微的雜質都可能在純白的琺瑯盤上被無限放大,由于單色的緣故使得這些瑕疵會更加明顯地顯現,一旦出現自然整個盤面就會被廢棄。

  而另外一個亮點就是單色琺瑯盤是所有琺瑯技中最適合畫刻度的,雖然現在也有用更加便捷的轉印刻度做法,但是依然有一些品牌堅持用手繪琺瑯刻度,古老的技法配合精湛的手藝讓單色琺瑯更生光彩。

  

2011年,ULYSSE NARDIN(雅典)成功收購了長期合作的高級琺瑯工坊Donzé Cadrans SA,以下就是其制作一枚白色琺瑯盤的全過程。

  

圖1,首先將壓制出來的金屬底盤做進一步的平整處理;

  

圖2,在底盤的背面插上針腳,這樣便于燒制時搬動盤面;

  圖3,將事先精加工的白色琺瑯粉(要磨得極細、顆粒大小均勻且不含雜質)撒在底盤上(表盤會略作彎曲,使得燒制時可以抵銷金屬和琺瑯不一樣的收縮率),這比手工的涂抹要更加均勻;

  

圖4,將撒好琺瑯粉的胎盤放進高溫爐內燒制;

  

圖5,燒好的盤需要經進一步平整打磨,然后多次重復3和4的步驟才能達到一定的釉層厚度;

  

圖6和圖7,通過轉印的方式將刻度盤模塊上的刻度轉移到琺瑯盤上;

  圖8,再次進爐燒制;

  

圖9,盤面打磨;

  

圖10,鉆孔;

  

圖11,切割后的三個獨立的琺瑯盤面,最終組成了Marine Chronometer Manufacture這款表的盤面。

  

左:JAQUET DROZ(雅克德羅)Grande Seconde Quantieme Ivory Enamel

18K紅金表殼,直徑43mm,雙層象牙白色琺瑯表盤, Cal.JD2660Q2.P自動機芯,RMB 171,000

中:MONTBLANC(萬寶龍)Villeret 1858 – Vintage Pulsographe

18K紅金表殼,直徑39mm,黑色琺瑯表盤,Cal.MBM 13-21手動機芯,限量58只,RMB 355,500

右: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Ref.5370P Split-Seconds Chronograph

鉑金表殼,直徑41mm、厚13.56mm,黑色琺瑯表盤, Cal.CHR 29-535 PS手動機芯

雅克德羅的單色琺瑯是其品牌最引以為傲的絕技, 當然它的出貨量也是單一品牌里最大的,琺瑯盤在其產品線中普及度極高。

  它的白色琺瑯不是純白,而是偏暖色調,呈現出象牙色或奶油色的溫潤質感, 相當耐看。

  當然,更加少見的黑色琺瑯,雅克德羅也是做得水準極佳,值得擁有。

  圖中這一只特別之處是其琺瑯盤是雙層的。

  但是制作工藝又和雅典不同, 你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日歷圈外框的上層琺瑯盤的厚度和銳利的切邊。

  

琺瑯盤并不是萬寶龍高級制表領域的強項,但是對于有些表款卻只能用琺瑯盤才能配得上它的內心, 比如這一只維萊爾脈搏計單按鈕計時。

  它用頂級的Minerva的手動計時機芯,美艷不可方物,如此一只計時精品配合古典的脈搏計計時盤自然是絕佳組合,黑色的琺瑯盤上用紅色和白色琺瑯描繪刻度,看似斯文,卻是更顯霸氣,與普通的黑漆盤面不可同日而語。

  它也有白金殼配白色琺瑯的同款計時表,但這枚黑面琺瑯無疑是得之而后快。

  

百達翡麗的黑色琺瑯盤做得極少極少,不是因為難做,而是因為相對應表款的稀有或是不凡意義。

  即便是有些高復雜表,很多情況是要么白色琺瑯盤,要么黑漆盤,讓人難以抉擇。

  這幾年的新品中, “有資格”用上黑琺瑯盤的,除了這只2015年新作追針計時Ref.5370P,我能想到的就是三問陀飛輪的Ref.5539G。

  想要百達翡麗的黑琺瑯,最好的途徑就是訂制了。

  百達翡麗的琺瑯盤也很好辨認,無論黑白,都會在表盤標上EMAIL(琺瑯)。

  

左:BLANCPAIN(寶珀)Villeret Tourbillon Volant Une Minute 12 Jours

鉑金表殼,直徑42mm、厚11.65mm,白色琺瑯表盤, Cal.242自動機芯,RMB 1,127,500

中:BREGUET(寶璣)Classique Ref.5177BA

18K黃金表殼,直徑38mm,白色琺瑯表盤,Cal.777Q 手動機芯,RMB 178,600

右:LAURENT FERRIER(羅倫斐)Galet Classic Tourbillon Double Spiral

18K黃金表殼,直徑41mm、厚12.50mm,白色琺瑯表盤,Cal.FBN916.01手動機芯,CHF 185,000

寶珀的琺瑯盤黑白都有,都用在經典的Villeret系列, 盤上的刻度與字體也是手寫的琺瑯字,油潤的立體感煞是好看,而且這種羅馬字體也是寶珀自己的專屬設計,古典而韻味悠長。

  這一只是12天長動力陀飛輪,在開口的偏心陀飛輪圓窗內,可以清晰的看到琺瑯白盤的厚度。

  傳統的精密制表藝術與大明火琺瑯燒制藝術在一個盤面上精彩融合。

  而且寶珀的琺瑯盤其實也是有隱秘簽署的,在IIII和V中間,用透明釉寫就的JB, 輕轉表盤在一定光線反射下就能欣賞到。

  

我認識的第一只白琺瑯就是寶璣的“獨眼龍”Ref.3420 跳時表。

  寶璣的歷史氣質確實與白琺瑯盤配合默契。

  這只大三針,刻度也是手工用琺瑯繪制的,也就是說白盤燒好后畫上刻度還要再燒,這些刻度線條需要粗細一致,而燒出來之后字跡油亮有光澤感,雖然沒有印刷刻度那么完美,但那種凸起的飽滿質感絕對是速成的轉印刻度所無法媲美的。

  而寶璣的隱秘簽署更是大名鼎鼎,老式的花體Breguet Logo用透明琺瑯釉描繪,這一只簽在了盤面下方。

  

每年都會看到有很多品牌推出琺瑯盤的表,其實頂級的琺瑯師和工坊哪有那么多,真沒有幾家是有實力可以自己干的。

  因此大多數品牌的琺瑯盤都是外面訂購的,既能保證品質又不用自己操心,同時還能提升自家表款的綜合得分,定價也能再高一截,何樂而不為呢。

  羅倫斐的這只開山之作雙游絲陀飛輪自面世之出就廣受收藏家的好評,琺瑯盤也是加分因素,而提供方就是雅典的Donzé Cadrans SA,同樣它也是采用轉印刻度,如果是手繪那就精彩有加了。

  

透明琺瑯

Flinqué

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L"eloge de la Nature仙鶴

18K紅金表殼,直徑40mm、厚12.74mm,金雕與藍色透明琺瑯表盤,Cal.2460G4自動機芯,限量1只,RMB 1,422,000

單色琺瑯除了黑白兩色外,自然也是有彩色的,但是卻極少看到單一顏色的彩色琺瑯盤,我覺得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太純的彩色不夠耐看,于是乎藝術天分極高的古代工匠們創造了另外一種琺瑯技法:透明琺瑯(Flinqué)。

  因為配方的差別,其琺瑯燒制出來是呈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狀,就能透出金屬底板的紋樣。

  

當然這門技藝的精彩之處不在于透明,而是Guilloché這門傳統手藝。

  它由鐫刻師雙手操控雕花車床來制作盤面的花紋,技師一只手輔以車床旋轉金屬盤面,另一只手則向雕刻刀具(銑刀)施壓來控制刀尖,鐫刻出預先設計好的幾何圖案。

  制作的過程有兩點很重要,一個是刀頭的壓力,需要保持力度均勻才能讓刻槽的深淺保持一致,即便有需要加深的地方也要保證壓力加大的平滑過渡;

  另一個是盤面的旋轉速度要保證恒定, 更不能發生停頓,不然盤面只能報廢。

  這兩者都需要靠熟練的技師手動控制,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流暢完美精細的幾何紋樣。

  

接下來就是在盤面涂上透明琺瑯釉料,進行多次的高溫燒制,罩上透明琺瑯之后的Guilloché幾何紋樣有更加的光影表現, 有些花紋所呈現的立體感和透視上的錯覺絕對精彩。

  它和單色琺瑯的制作類似,由于工序相對簡單,可以一次燒制多枚表盤,比較適合少量的批量制作。

  透明琺瑯有很好的裝飾性,不光可以單獨用來裝飾表盤,也可以成為其他工藝的輔助技法,不但可以與機刻雕花結合,也可以配合純手工雕刻或者蝕刻。

  比如在內填琺瑯中局部用透明琺瑯就能透出底部的人手雕刻花紋,來豐富畫面的表現力。

  

上面的這一款出自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Métiers d"ART系列的仙鶴,創新地用透明琺瑯結合立體金雕,盤面主角是兩只用手工雕刻的仙鶴,而藍色水域背景則是用機刻花紋配合透明琺瑯營造出層層蔓延的漣漪效果, 畫面感極為入境。

  用最恰當的工藝技法來表達主題,是成為藝術佳作的重要條件。

  

左:CHRONOSWISS(瑞寶)Sirius Artist

18K紅金表殼,直徑40mm,機刻花紋褐色透明琺瑯表盤,Cal.C.642手動機芯,RMB 149,500

中:HERMèS(愛馬仕)Arceau Parcours d"H

18K白金表殼,直徑41mm,金雕表盤罩灰色透明琺瑯, Cal.H1928自動機芯,RMB 532,500

右: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Tambour Twin Chrono

18K白金表殼,直徑45.5mm、厚14.35mm,深藍色透明琺瑯表盤,Cal.LV175自動機芯,限量30只,RMB 473,700

瑞寶是一個超級喜歡用機刻雕花和透明琺瑯制做表盤的品牌,而且他們在盧塞恩的工坊里依然保留最古老的機床來車花,這一只的花紋相當精美,猶如綢緞般絲滑柔軟,而透明琺瑯則提升了盤面的光澤度和細膩油潤的質感。

  瑞寶的琺瑯師要將琺瑯粉清洗多達七次,確保去除所有雜質瑕疵,才能用于燒制,次數要有五六次之多,才能做出一只完美的透明琺瑯盤。

  

喜歡愛馬仕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它對于藝術的大膽創新,而且可以和自身的品牌文化結合得如此之妙。

  比如這款表的盤面設計靈感來自于愛馬仕絲巾,同樣是透明琺瑯盤,但并沒有用機刻雕花,而是手工雕刻出愛馬仕經典的迷宮紋路,通過線路的變化借助光線的反射描繪出一個巨大的H Logo,所有的交叉線條都呈現90度直角,圖案精密雋美,最后再罩上配色大膽的灰色琺瑯釉,它為透明琺瑯工藝開拓了新的思路。

  

路易威登其實也愛琺瑯,這只透明琺瑯盤出自旗下Léman Cadrans工坊,底紋是非常別致而有現代感的細方格紋,深藍色的透明琺瑯在840度的高溫下多次燒制。

  由于有大量的白色時計刻度和字體,再加上現代的運動殼型,很多人都不會覺察到原來這也是枚琺瑯盤,倒是更顯低調。

  為什么是藍色,因為這是為海洋為帆船運動而生的專業計時表,既可分別記錄兩段60分鐘以內時間,也能同時顯示兩段時間的時差。

  

左:JAQUET DROZ(雅克德羅)Petite Heure Minute Relief Carps

18K紅金表殼,直徑41mm,金雕與內填式透明琺瑯表盤,Cal.2653自動機芯,限量28只,RMB 583,500

中: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Ref.982/161 Elephant in the jungle

18K白金表殼,機刻花紋綠色透明琺瑯表盤,掐絲琺瑯和手工雕刻后蓋“叢林大象”主題,白金和大理石底座,手動機芯,限量1只

右:PARMIGIANI(帕瑪強尼)Tecnica Palme

18K白金表殼,直徑46.70mm,機刻雕花覆以透明琺瑯表盤,Cal.PF352手動機芯,限量1只,RMB 6,990,000

這款表從制作手法上可以將其歸入內填琺瑯工藝,但是由于填入的料均是透明琺瑯而且底紋有大量的雕刻,且最能展現Flinqué的風采,因此放在這個版面更合適。

  琺瑯師巧妙地利用了透明釉料的特性,無論是水色還是天色都能將透明色的顏色深淺與過渡控制得很好,這種適度的透明感也正是描繪場景所需要的,三條魚的倒影做得尤其精彩,寫意而又自然,真的很難想象如此水靈剔透的景色是通過大明火多次烤出來的。

  

透明琺瑯表盤在百達翡麗的手表中并不常見,反倒是每年那些Unique Piece的琺瑯懷表經常用到Flinqué,雖然主角是采用多種工藝和各式主題的琺瑯后蓋,但表盤也會用透明琺瑯工藝制作來和主題呼應。

  比如這款懷表,表背主題是叢林大象,于是表盤的機刻花紋也成了大片的葉子造型,并覆上綠色透明的琺瑯,以此來襯托表背的熱帶叢林畫面。

  

透明琺瑯不光可以成為盤面的主角,也能為那些大復雜表款添光增色,將多元化的極致工藝在同一個盤面上展現出來。

  這一只帕瑪強尼三問計時陀飛輪萬年歷表盤的外圈用內填琺瑯的雕刻技巧做出對稱紋樣,填入三種不同顏色的透明琺瑯燒制,葉子的紋理就像刻在琺瑯上一樣逼真。

  其可揭式后蓋也是用相同花紋的透明琺瑯工藝裝飾。

  值得稱道的還有它的時針,做得別致,用透明鏤空琺瑯的技法制作,可以映出下方刻度。

  

研磨

Grinding

簡單來說,琺瑯就是將礦石通過燒制變成一幅畫的過程。

  琺瑯釉料的原料呈塊狀、片狀或是粗糙粉狀,需要將其放在以瑪瑙制作的研缽里研磨(Grinding)成細粉,然后洗去其中雜質,釉料純度以及潔凈程度會影響最終成品品質。

  洗凈后再滴入適量強酸溶液,徹底溶解釉料里的任何可能影響純度的雜質。

  這樣才能獲得可以制作琺瑯盤的純凈“顏料”,琺瑯粉需要與水或者油混合之后才能更利于毛筆的蘸取和涂覆。

  

雖然很可惜Millenet的琺瑯原料配方已經失傳,存貨僅留在少數的琺瑯師手中,但如今的琺瑯料生產依然在繼續,而且劃分更細。

  比如針對金銀銅不同的金屬胎底,因為熔點不一樣其琺瑯配方就會有差別。

  對于同樣的顏色,微繪琺瑯所用的原料又會和掐絲內填的用料完全不一樣。

  微繪琺瑯需要超細的粉末, 而且比較稀薄,需要和油料(并非水)混合,以提高其延展性。

  

由于混入了不同的金屬氧化物, 使得琺瑯粉末呈現出不一樣的顏色,不同金屬氧化物的熔點也導致不同顏色琺瑯所需燒制的溫度也不同,先從溫度高的顏色開始,以溫度低的顏色結束。

  每個琺瑯師及琺瑯工坊都會有自己的色卡,用來對比不同溫度下燒制琺瑯所得到的顏色變化,這有助于預先估計燒制的次數以及每次燒制對各種顏色產生的影響, 來還原預先設定的顏色。

  

單色琺瑯的創新

Innovation

PIAGET(伯爵)Altiplano鏤空

18K白金表殼,直徑38mm,鏤空夾板黑色琺瑯裝飾,

Cal.1200E自動機芯

琺瑯只能用來裝飾盤面?

  PIAGET(伯爵)給出了其他答案,而且還不止一個。

  它曾經用黑色琺瑯與金雕結合來裝飾表殼的側面,也曾經用內填琺瑯的工藝將琺瑯畫從表盤延伸至表圈的裝飾,為琺瑯在手表裝飾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PIAGET(伯爵)將琺瑯首次用在了機芯夾板上。

  

鏤空表由于沒有表盤,因而整體的美感需要通過鏤空夾板的裝飾來提升,精美的手工雕刻是首選。

  但PIAGET (伯爵)卻想到了用琺瑯。

  僅有3mm厚的18K金機芯主夾板在制作時事先留出了凹槽,形成了內填琺瑯的框架,其實鏤空夾板是相當脆弱的,更不能在燒制時變形,不然就喪失了最基本的功能性。

  琺瑯料的配方也是經過特別的研制,以石英及金屬氧化物混合而成,可承受與18K金鏤空主夾板同樣的牽引力(不會因為受熱收縮而產生相互牽制而變形)。

  

主夾板及琺瑯須經歷五次攝氏780度至800度高溫燒制而不變形。

  每次燒制前,琺瑯都被精心刷覆在主夾板表面。

  為避免主夾板變形,釉層數量與焙燒火候均經過精確計算。

  其他一些小的夾板也是用同樣的工藝制作以獲得同樣的品質效果,在燒制并打磨后用螺絲裝嵌在主夾板上。

  為了整體效果,有11顆固定夾板的螺絲用黑色蛋面切割藍寶石裝飾,最終構成了這件完整的琺瑯新藝術作品。

  

掐絲琺瑯

Cloisonné

ULYSSE NARDIN(雅典)Classico Santa Maria

18K白金表殼,直徑40mm,掐絲琺瑯表盤,Cal.UN-815自動機芯,限量30只,RMB 358,200

掐絲琺瑯(Cloisonné),也叫捏絲琺瑯,是一門相當古老的裝飾工藝,與其他琺瑯技法的最大差別就是它需要事先用金絲在胎體上掐出一個個可以容納琺瑯的大小隔間。

  金絲線的橫截面并不是圓形,而是長方形,厚度大約在0.04-0.08mm 之間,高度大約有1mm,所用的金線總長度視掐絲圖案的復雜程度而定,多則有500mm-800mm長。

  

工匠首先要在表盤或者紙上勾勒出圖案的線條,這些線條也就是絲線彎曲剪裁以及安放位置的依據,線條要有很清楚的封閉空間,這樣才可以填入琺瑯。

  然后用小鑷子將金絲按圖形捏出圖案輪廓,這個步驟極為重要,金線的長短以及彎曲的弧度及走勢都需要熟練的工匠才能完成。

  隨后用特制的膠(每家配方都可能不同,比如伯爵用稱為黃蓍膠的植物膠固定住金絲,這種膠在窯燒之后會消失不見)將金絲粘在底盤上。

  

當金絲全部固定好在盤上時,其實就已經初露端倪形成最基本的線描畫了,而金絲之間圍起來的一格格的多種式樣的空間就用來填入不同顏色的琺瑯釉料,釉料填完后再高溫燒制,這個過程需要不斷重復,每一格的顏色會逐次加深。

  

比如ULYSSE NARDIN(雅典)的掐絲琺瑯一般要完整地填五次料。

  到了窯燒最后階段,就可以磨平琺瑯層,最后一次燒結亮面。

  傳統的掐絲琺瑯,格子越多,畫面顏色會越豐富,而描繪的圖案也就越生動,但每格的顏色比較單一,以填料為主,所以對技師的畫工要求相對不高。

  比較考驗技術的就是格內的顏色會做出一些深淺的漸變效果,提升畫面顏色的層次與過渡,這也是掐絲琺瑯畫的一個特色。

  當然現代的作品,會在掐絲琺瑯中逐漸融入微繪琺瑯畫的技巧,自然畫面更精美了。

  ULYSSE NARDIN(雅典)的戰船系列是掐絲琺瑯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制作過程就是一個極為規范完整的掐絲琺瑯范例。

  

左: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Les Univers Infinis – Fish

18K白金表殼,直徑40mm,掐絲與機刻花紋透明琺瑯表盤,Cal.2460SC自動機芯,限量20只,RMB 880,000

中:PIAGET(伯爵)Altiplano鳳凰

18K白金鑲鉆表殼,直徑38mm,掐絲琺瑯表盤, Cal.430P手動機芯,RMB 453,000

右: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Calatrava“Enchanted Mountains”—Mountain Fuji

18K白金表殼,掐絲琺瑯表盤,Cal.240自動機芯,一套四款均限量制作

沒有哪只表可以像這只一樣將掐絲的美毫無保留地顯露出來。

  由于采用了四種顏色的透明琺瑯,你可以欣賞到每根金線是如何游走在琺瑯盤上的,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每根金線的厚度、深度以及彎曲的線條。

  但更絕的是江詩丹頓的想法,用這樣一種藝術手法來描繪大師埃舍爾的畫作,每條魚的輪廓線都被共用, 彼此共線共形,金色的掐絲讓圖案更顯藝術張力。

  

伯爵的琺瑯藝術經常會看到很多劍走偏鋒的創新作品,而他們家的正統琺瑯依然也是精彩絕倫。

  這一只東方主題的鳳凰,出自Anita工作室,色調簡單卻不失韻味,灰白色的琺瑯底紋過渡極為自然,像暈染一般在盤面化開來,而金色的掐絲線又很合適來描繪鳳凰的華麗線條,與之相配的還有一款琺瑯龍表,成套擁有更符合中國的傳統。

  

百達翡麗的掐絲琺瑯之美不光是技藝,更是勝在意境,是很多人的收藏目標。

  我特別喜歡今年的這款富士山,一套有四座山,但它做得最精彩。

  掐絲線不再只是顏料的分割線,在這里猶如金色的陽光照亮了山巒的邊際線,傳統掐絲琺瑯的填料技法與顏色過渡又非常適合表現山石的材質。

  水面處理更精彩,用手工雕刻波紋配合透明琺瑯,而倒影讓意境更美。

  

左:FIYTA(飛亞達)民族風情-傣族少女

18K紅金表殼,掐絲琺瑯表盤,瑞士手動機芯,限量10只,RMB 88,000

中:CREDOR(貴朵)七寶燒

18K白金或紅金表殼,直徑36.5m,掐絲琺瑯表盤, Cal.6890手動機芯,各限量15只,日元定價約380萬

右:VULCAIN(凱皇)50s President"s Pegasus on Mountains

18K紅金表殼,直徑42mm、厚14.60mm,掐絲琺瑯表盤,Cricket V-20自動機芯,限量18只,HKD 426,000

做琺瑯表,我相信中國不缺好的手工藝師傅,同時我們也不缺歷史,有很好的傳統,按照方法認真做總能有工藝精湛的作品出來。

  我覺得我們和瑞士琺瑯最大的差距在于想法和盤面的藝術性,需要做點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不需要生搬硬套地做主題,要一看就能知道這款表來自中國。

  飛亞達是中國琺瑯表制作的先行者,相比之前出的辛亥革命,這套民族風情系列更能打動人。

  

日本的琺瑯工藝源自中國的景泰藍,在日本掐絲琺瑯又叫做七寶燒,而日本人對傳統工藝的保存與發揚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這款表出自精工旗下的CREDOR,在掐絲固定方面采用自古流傳下來的紫蘭根所制的黏著劑,經過高溫燒制后會完全碳化不會對釉料造成影響。

  使用8色釉料,經過6次以上的重復上色和燒制,最后以多種磨石來研磨。

  雖然只是精工偶爾為之的作品,但是藝術品質上已經值得稱道了。

  

VULCAIN其實也是專做掐絲琺瑯盤的高手,而且歷史挺長,深得不少藏家的喜愛。

  VULCAIN的掐絲琺瑯盤無論是畫法還是制作工序都遵循古法,喜用動物和飛行主題,而且特別愛用規律的機刻花紋配半透明琺瑯來做整個畫面的背景,看到VULCAIN的表你會覺得以前的掐絲琺瑯盤就應該是做成這樣的。

  這一款飛馬琺瑯與VULCAIN最擅長的鬧響功能結合,可謂有聲有色。

  

內填琺瑯

Champlevé

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Les Univers Infinis鴿子

18K白金表殼,直徑40mm、厚8.90mm,內填琺瑯與鑲鉆表盤,Cal.2460SC自動機芯,限量20只,RMB 930,000

內填琺瑯(Champlevé),在制作工序上和掐絲琺瑯極為相像,都是需要將盤面分成一個一個的小區域,然后再分別填料燒制,效果也較類似。

  因而有些表盤乍一看很難分辨是哪種工藝做的,因為它們都有很明顯的金屬分割線。

  但掐絲的線厚度均勻、非常精細,而且可以制作比較復雜的線描圖案。

  

而內填琺瑯往往是通過人手在盤面進行雕刻,刻線的粗細及深度由金雕師人手雕飾依據圖案來掌控,而且胎底上經常也會做手工雕刻的花紋可以通過透明琺瑯顯現出來,因而內填琺瑯也叫做雕刻琺瑯或者鏨胎琺瑯。

  但現在也可以通過模壓法批量制作內填琺瑯所需要的胎底, 凹槽內精細的花紋也可以通過雕花機床來實現,金屬蝕刻法也偶爾會用到。

  但是琺瑯料的填入依然需要倍加小心,不能讓它溢到其他格子里,待水分蒸發琺瑯粉熔化且塌縮,它們就會附著在合金板上生成顏色,分寸的把握自然需要有經驗的琺瑯師。

  

這一只出自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Les Univers Infinis埃舍爾畫作系列的鴿子是極為精彩的內填琺瑯作品,在金質胎底上手工雕刻成型的鴿子輪廓彼此交接,三種姿態的鴿子工藝處理也不盡相同。

  頭朝左的鴿子是用機刻花紋來修飾,其中有一只是做好了沉孔用于鑲嵌鉆石。

  頭朝右的鴿子則刻出凹槽用來內填琺瑯,羽翼也是用手工雕刻出來,填料有兩種,一種是紫色的透明琺瑯,另外一種乳白色琺瑯也略帶透明隱約顯露羽翼刻紋。

  臨摹經典油畫一直都是微繪琺瑯的專利,而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卻前無古人地用內填琺瑯來詮釋大師的版畫作品,為琺瑯藝術開辟了新天地。

  

左: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Gérard Mercator 1594-1994,Ref.43050

鉑金表殼,直徑36mm、厚8.5mm,單色內填琺瑯表盤,Cal.1120/2超薄自動機芯

中:CARTIER(卡地亞)Tortue LM

18K紅金鑲鉆表殼,尺寸43×38mm,內填琺瑯表盤, Cal.430MC手動機芯,限量50只,RMB 540,000

右:HUBLOT(宇舶)Classic Fusion Enamel Britto

黑色陶瓷表殼,直徑45mm,內填琺瑯表盤,Cal.HUB1302 手動機芯,限量50只,RMB 263,000

江詩丹頓的Mercator不光顯示方式特別,世界地圖的表盤藝術成就更高。

  早期作品多用內填琺瑯,但不是滿盤做,而是在22K金表盤上用雕刻手法將地圖以及文字、刻度“畫”出來,然后在這些細小的溝槽里填上黑色琺瑯再燒制,最終的效果猶如一幅單色素描畫,畫風古樸低調,這款400周年紀念版則是最佳代表。

  Mercator系列都是出自Lucie & Jean Genpugge這兩位琺瑯師之手,也包括后來的漫游小時顯示的雙層彩色掐絲琺瑯地圖版。

  

這只熊貓有漂亮流暢的金絲線條,從其粗細不一的線條也能辨出它不是掐絲,而是內填琺瑯,從其線條平滑流暢的過渡來看它不是用手工雕刻的,而是采用壓模法制作,這也更適合批量制作。

  比較獨到的地方在于盤面 “留白”,紅金胎底并沒有全部填上琺瑯,而是做了如噴砂般的處理用做畫面背景,同時竹葉綠色部分也用了此金屬肌理并覆上綠色透明琺瑯。

  黑白色的熊貓看似簡單,其實白琺瑯的邊緣均有灰色琺瑯的自然過渡,這也是內填琺瑯的精妙之處。

  

在Biver入駐宇舶之前,宇舶其實也是做琺瑯的大家,出過不少精彩的作品。

  但轉型之后就再也難看到了。

  而今年迎來新氣象,沒有走傳統老路,而是用內填琺瑯演繹當代作品,一幅抽象的圖案,畫作來自巴西藝術家Romero Britto的作品,他深受波普藝術和立體主義運動影響,標志風格以鮮艷明快、無限變化為特點。

  看似簡單的單色填法,每個顏色都需要單獨燒制,而且由于顏色單純更容易看出瑕疵,燒制起來不會像畫面表現得那樣太過輕松。

  

左:ULYSSE NARDIN(雅典)Classico Serpent

18K紅金表殼,直徑40mm,內填琺瑯表盤,Cal.UN- 815自動機芯,限量88只,RMB 338,300

中:GIRARD-PERREGAUX(芝柏)ww.tc John Harrison

18K白金表殼,直徑41mm、厚11mm,內填琺瑯表盤, Cal.GP033G0自動機芯,限量50只,CHF 51,000

右:HERMèS(愛馬仕)Slim d’Hermès Perspective

18K白金表殼,直徑39.5mm,內填琺瑯表盤,Cal.1950自動機芯,有四種顏色盤面每款限量6只,RMB 571,100

雅典不光精于掐絲,同樣也擅長內填。

  這一只雅典的蛇年琺瑯表,雕工相當好,非常能夠展現雕刻(內填)琺瑯的藝術魅力。

  蛇的主體需要流暢的大刀闊斧一氣呵成,每根線條都經過仔細的拋光修飾,一展蛇的凌人之勢。

  蛇身用藍綠色的寶石色調琺瑯裝飾,與金色搭配富貴逼人。

  而背景則是用細膩的雕工刻出銀杏葉,再用透明的褐色琺瑯燒制。

  從限量數字來看,也很能說明雅典Donzé Cadrans琺瑯工坊的制作實力,聽說快要售罄了。

  

琺瑯盤的世界里必須要有一只世界地圖。

  這個琺瑯主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因為除了藝術性外, 它還有一定的“功能性”,它總是伴隨著世界時功能出現,給佩戴者留有美好的遐想空間,對應著時區城市環找找地圖上的城市別有一番樂趣,此中表表者自然是百達翡麗。

  不過百達翡麗善用掐絲琺瑯做地圖,而這一只芝柏向英國制表大師John Harrison的致敬之作卻是用內填琺瑯工藝來做,古典、懷舊、更寫意。

  

每次看到愛馬仕的琺瑯表,最先吸引你的就是它的圖案,之后才會關心它是用什么工藝做的。

  它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游弋在琺瑯藝術中,沒有復制歷史、更不同于其他品牌的做法,但工藝同時卻又是最好的。

  這一套琺瑯盤有四種配色,主題叫散點透視,Hermès Paris 的每個字母以各自的三維立體透視方式被整合到一個二維的平面空間,線條同時還相互共用,形成一幅耐人尋味的裝飾藝術圖案,同時又帶有深深的品牌烙印。

  在這里,藝術的趣味性早已超越了制作工藝本身。

  

鏤空琺瑯

Plique à Jours

CARTIER(卡地亞)Rotonde de Cartier 北極熊

18K白金表殼,直徑42mm,半透明鏤空琺瑯與銀箔鑲嵌表盤,Cal.9601MC 手動機芯,限量40只,RMB 675,000

鏤空琺瑯(Plique à Jours)工藝始于14世紀,透明的琺瑯液被涂在細薄的銅胎上燒制,完成后再用酸液把銅胎溶解掉,然后就剩下一塊沒有附著胎體的透明琺瑯,就像一塊彩色的玻璃窗格,也叫脫?,m瑯。

  這門技藝深受法國皇室的熱捧,在新藝術運動時期(Art Nouveau)達到頂峰,出現了大量的無金屬底板的琺瑯首飾。

  

而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就是萊儷(Rene Lalique,1860–1945),他用鏤空琺瑯的技藝創作了很多精彩的動植物、昆蟲以及人像為主題的首飾,將這門手藝的藝術成就帶向了頂點。

  雖然鏤空琺瑯常常被看做是掐絲琺瑯的衍生,但實際上鏤空琺瑯的骨架極少是用掐絲來做,更多是用手工鏤刻金屬,如果是批量制作也則是可以用模具鑄造然后再人手修飾。

  而在表盤創作上,鏤空琺瑯其實并不多見,主要原因不是工藝的制作難度,而是由于表盤下有機芯的存在,使得透明的鏤空效果很難體現。

  

BLANCPAIN(寶珀)曾用鏤空藍色琺瑯來制作一分鐘卡羅素的鏤空夾板,而HERMèS(愛馬仕)則用它來裝飾懷表的表蓋,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真正用來制作表盤的只有CARTIER(卡地亞) 的這只北極熊才是近幾年的巔峰作品,零星的銀箔鑲嵌在藍色夜空中,微弱的光線隱約透過鏤空的半透明琺瑯盤,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溫潤與玲瓏剔透,還有北極熊的孤寂。

  很難想象如此冰冷透徹的質感是來自于800度高溫的大明火淬煉。

  

大明火

Grand Feu

大明火(Grand Feu),看似應該爐火很旺,但并非明火,其實那只是一個腔內可以產生高溫的爐子,本身琺瑯盤在燒制的時候是不會接觸到明火的。

  但為什么盤面會著火呢,那是因為琺瑯粉里含有易燃的金屬氧化物,遇到高溫就會燃燒產生火焰,但是持續時間其實相當短大概只有1-2秒鐘。

  但不是所有的琺瑯盤都會燃燒,這是由易燃物的含量決定,基本上圖中如此雄壯的火焰大都發生在單色琺瑯的燒制上,而像掐絲內填微繪之類的盤面由于每次琺瑯的用量極少所以不會有類似的大面積自燃現象,或者說火苗小到難以察覺。

  至于這種高溫爐,一般只有像雅克德羅、雅典這樣的大工坊需要批量制作單色琺瑯盤時才會用到,可以提升制作效率,而且溫度可以非常精確地控制,有的還帶液晶監控溫度。

  還有一種是最常見的小爐子,只能容納單個琺瑯盤的燒制,溫度控制較簡單通過手動旋鈕操作,更適合小工坊和獨立琺瑯師制作,是復雜琺瑯盤面精耕細作的最佳搭檔。

  不光燒制的溫度需要精確控制,每次燒制的時間也是極為嚴格的,通常是大約數十秒,但具體來說都是機密,不同的釉料不同的制作方法甚至是一塊盤面的不同制作階段每次所需要的燒制時間都是很考究的,這是由琺瑯師的經驗來決定的。

  琺瑯真是“一把火”燒出了個藝術世界。

  

微繪琺瑯

Miniature

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Chagall & l"Opéra de Paris

18K黃金表殼,直徑40mm,微繪琺瑯表盤,Cal.2460SC自動機芯,限量1只

微繪琺瑯(Miniature)是琺瑯工藝表盤制作的巔峰藝術,也真要感謝瑞士鐘表業的長期繁榮才使得這門微縮技藝得以保留至今,雖然當今能做夠做微繪琺瑯畫的大師已經鳳毛麟角了。

  這里需要提到一個詞:胡德作坊(Huaud),17世紀下半葉在日內瓦成立的世界上最大的琺瑯作坊之一。

  

在利摩日琺瑯走向衰敗之時,胡德家族當時是從法國來避難的新教徒,于1630年來到日內瓦,日內瓦琺瑯畫學校也受到胡德家族成員的啟發,投身于制造業并且開始用琺瑯畫裝飾手表、首飾和一些其他小擺設。

  當時,由于微繪琺瑯畫的興起,胡德作坊的琺瑯畫師用它來臨摹一些著名的油畫作品,將其作為懷表的表蓋裝飾是個不錯的主意,深受歐洲皇宮貴族的喜愛,為了可以讓這些精致的琺瑯畫保存得更加長久,最后還要在畫上加一層透明釉,叫做fondant,這讓整幅畫作顯得更加油亮有光澤,這也成為著名的日內瓦琺瑯畫技法里最顯著的特色。

  

即便到了后來的手表時代,微繪琺瑯用來裝飾表盤,雖然有了表鏡的額外保護,這層透明釉依然得以保留。

  微繪琺瑯的精髓就在于要原汁原味地將一幅油畫作品縮小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后在表盤上復制出來,而細節需要盡可能多地保留。

  因此微繪琺瑯師他首先就必須是一名畫家,而且藝術天分也要有,對細節要有無比的專注度和把握能力。

  但事情還并不是那么簡單,相比于其他的琺瑯技藝,微繪琺瑯畫的顏色要豐富得多,光是調出和原作一樣的顏色就要一定的水準,同時由于每次燒制顏色都會減淡,有經驗的琺瑯師在作畫前就要精確算出怎樣通過多次的燒制才能使得顏色最終達到想要的效果,而每一次燒制時間的掌握更是奧妙所在。

  一件微繪琺瑯杰作往往要耗費一位琺瑯師數個星期的時間,遠遠超出了其他的琺瑯工藝,由于需要重復的高溫燒制,這也增加了報廢的風險, 稍有不慎前功盡棄,這使得只有極少數的琺瑯師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藝。

  

在這枚Anita為江詩丹頓創作的向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天鵝湖》致敬的琺瑯表中,臨摹的畫作來自夏加爾為卡尼爾歌劇院穹頂創作的以《天鵝湖》為主題的大型壁畫,Anita將它在直徑31.50mm、厚1mm的金質表盤上還原,先要上一層白色琺瑯底漆,經過約900度的高溫燒制,以便能夠經受后續的火爐燒制工序。

  然后開始作畫,那些超細的琺瑯粉末需要和百合花油等油料混合以提高其延展性,經過約20次 800°C至850°C爐火燒制后,畫面最終定型。

  最后再涂兩三層透明釉以800°C燒制,經過打磨拋光后才能收工。

  藝術的生命力流淌在音樂劇、壁畫和琺瑯盤之間。

  

左:HERMèS(愛馬仕)Cape Cod "Galloping H"

18K白金表殼,尺寸36mm×37mm,微繪琺瑯表盤, Cal.H1928自動機芯,限量4只

中: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Ref.982/147J An Outing on the Lake

18K黃金表殼,直徑44.1mm,微繪琺瑯表蓋,配有黃金支架和孟加錫黑檀木底座,手動機芯,限量1只

右:PIAGET(伯爵)Altiplano Rose

18K白金鑲鉆表殼,直徑38mm,微繪琺瑯表盤, Cal.430P手動機芯,限量1只,RMB 997,300

Anita繪制的琺瑯馬看起來不復雜,其實難度絕高。

  且不說那顏色的多層次變化,單是粗細線條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畫到這般筆直就難以想象。

  而就圖案本身而言,能將傳統琺瑯工藝與當代藝術結合得如此之美,當屬愛馬仕。

  這套風格脫俗的微繪琺瑯,有椒紅色、金黃色、鈷藍色和黑/白色四套顏色表盤,每款做4只,假如你想擁有一枚Anita自己畫的微繪琺瑯,這款還有些機會。

  

這枚純微繪琺瑯懷表,臨摹畫作來自于瑞士的風景畫家Fran?oisBocion于1889年創作的《湖上漫游》, 使用10種基礎顏色,琺瑯上色額過程耗費100多個小時,在750℃-800℃的高溫下焙燒12-15次。

  作品極其完美地還原了原作的細膩筆觸,如暈染般的帆布油畫效果像是被細細的砂紙打磨過一番,柔美的顏色過渡令人贊嘆。

  

伯爵以玫瑰花為主題的微繪琺瑯,一直都是收藏家們追逐的,記得鍾大師的藏品中就有一只,鮮艷華貴的絳紅色玫瑰用猶如花卉圖鑒的精細工筆來描繪,嬌艷欲滴。

  而這一款玫瑰同樣是出自Anita之手,但是配色更加肆意大膽,在淡粉紅的底色上,用黑白色來描繪一朵白玫瑰,沒有了顏色幫襯,反而更顯繪畫的細膩功力,花瓣的肌理與極為自然的表現力愈加迷人。

  

左:CHANEL(香奈兒)Mademoiselle Privé Coromandel

18K白金鑲鉆表殼,直徑37.5mm,微繪琺瑯與金箔鑲嵌表盤,自動機芯,每款限量1只

右:JAEGER-LECOULTRE(積家)Rokeby Venus & The Birth of Venus

鉑金表殼,直徑44mm,微繪琺瑯表盤,Cal.947手動機芯

Anita Porchet這幾年為香奈兒所做的微繪琺瑯盤又呈現出另一種風致,繪畫題材均來自于香奈兒女士寓所內的中國烏木漆面屏風,雖是中國畫風卻要用黑色底來呈現,因此這個系列有大量的純黑琺瑯背景,畫面細節所呈現出的干燥筆觸詮釋了中國水墨畫的風韻,所以與傳統日內瓦微繪琺瑯風格很不同。

  而且東西方繪畫在技法上差別很大,西方油畫是一遍一遍覆蓋,畫錯可以繼續加色糾正,而中國畫講究留白,下筆就不能出錯不可挽回。

  看左邊這幅畫上白色的細細枝葉,隨風拂過,既需要一遍一遍的涂覆,又不容半點閃失,Anita的畫技了得。

  最后用金箔片來裝點表盤,最終效果倒是更接近日本蒔繪的風格。

  

當今的微繪琺瑯界還有一位著名大師就是Miklos Merczel先生。

  說來有點不可思議,出身鐘表世家的Miklos本是一名出色的專做復雜表的制表師,1991年他還在為積家工作時,偶然的機會迷上了琺瑯,從此開始了自學之路,憑借過人的天分,1995 年正式成為一名琺瑯師,首套作品就是為積家畫了一套Mucha的Four Seasons,成為經典之作。

  此后積家常常將微繪琺瑯與陀飛輪三問等復雜功能的表款相結合,可能也是Miklos的緣故。

  這套作品誕生于2009年,共有四幅名畫,這兩幅臨摹委拉斯凱茲的“鏡前的維納斯”和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還有兩幅來自于提香和安格爾的畫作,只是如今你只能到拍賣行上碰碰運氣了。

  

灰色琺瑯微繪

Grisaille

CARTIER(卡地亞)Rotonde de Cartier Tiger

18K白金表殼,直徑42mm,灰色琺瑯微繪表盤,Cal.9601MC 手動機芯,限量100只,RMB 715,000

Grisaille源自法國的Limoges(利摩日),也叫做Grisaille au blanc Limoges,從技法上來說可算是微繪琺瑯的一種,但是它的歷史其實要更早。

  它常用最簡單的黑白灰三色來描繪畫面,也可叫單色微繪琺瑯,在利摩日琺瑯畫最鼎盛的那個年代,常會用這一手法來表現宗教主題的琺瑯畫作,其細膩的表現技法非常善于描繪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衣服上的薄紗褶皺。

  利摩日白琺瑯是一種很特別的油混合粉狀顏料,本身幾乎透明。

  

琺瑯師先要在盤面上用黑色釉料打底,然后再刷上近乎透明的白琺瑯,而要表現出白色,就需要一層層地涂抹。

  如果想要表現灰色,那就將釉料刷得更薄,這樣透明度越高所呈現的灰色就越深。

  所以畫面最終呈現的各層次的灰度效果由所涂釉料的稀薄以及上色的次數決定。

  這種黑底疊加透明釉料的技法與日內瓦微繪琺瑯畫法有很明顯的區別。

  而對于白琺瑯的進一步修飾更顯技巧,因為有些細節光用筆觸來畫已經不能完美表現原作,需要借助其他工具,琺瑯師常常會用到精細的小刷子或者針尖甚至是仙人掌刺來修飾細節,讓單色的光影表現與漸變色調更加自然細膩, 同時也非常適宜表現人物或者動物的毛發,這也是源自利摩日白琺瑯的獨特配方。

  

而燒制工序與其他的高溫琺瑯工藝類似,當然爐內的燒制時間需精準的掌控。

  本頁的這枚虎頭表出自CARTIER(卡地亞),從工藝圖上能看到琺瑯師需要用極細的針尖來刻畫毛發與胡須的細節,畫面逼真,利摩日灰色琺瑯畫的風格果然是自成一派。

  

左: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Hommage à l"Art de la Danse

18K白金表殼,直徑40mm、厚9.20mm,灰色琺瑯微繪表盤,Cal.2460SC自動機芯,每款限量1只,RMB 1,043,000(每款)

右: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Ref.5077P Notre-Dame de Paris & Saint-Pierre Cathedral,Geneva

鉑金表殼,直徑38.6mm,灰色琺瑯微繪與24K金粉裝飾表盤,Cal.240自動機芯, 均限量制作

江詩丹頓曾經出過兩套灰色琺瑯工藝的表,每套三枚,均是孤品制作,這是第二套,均以德加的芭蕾舞畫作為主題。

  雖然數量極少,但也正是江詩丹頓對藝術不遺余力的推廣,才讓更多的媒體以及表迷開始關注這門獨特而有魅力的古老工藝。

  雖是臨摹名畫,但是江詩丹頓巧妙地將德加原作改為單色畫,保留了大師的風格,并大膽的用棕色琺瑯作為畫面的底色,利摩日灰色琺瑯畫技法可以細致地體現芭蕾舞者的舞衣皺褶、蕾絲細節以及薄紗的透明質感,而光線的明暗對比及陰影效果真實呈現舞臺上的景觀。

  

這兩款畫面怪異的表靜靜地呆在2014年百達翡麗在巴塞爾的展柜里,由于琺瑯藝術表款眾多,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回過神來才發現他們是用利摩日單色琺瑯做的,乃不可多得的精品,主題是由神獸守護的巴黎圣母院與日內瓦圣彼埃爾大教堂,這種宗教題材確實是利摩日琺瑯繁榮時期最常見的。

  而且它的畫風與表現技法也力求還原當年的風采,比如用金粉做裝飾就是以前常用的技法,提升畫面的質感與色彩表現力。

  它的銘牌上清楚寫著盤面的燒制次數:22 firings(22次高溫燒制)。

  

左:PIAGET(伯爵)Altiplano Tourbillon Dragon

18K白金鑲鉆表殼,灰色琺瑯微繪表底蓋,18K白金表鏈及鱷魚皮基座,Cal.602P手動機芯,限量3只,RMB 2,980,000

右: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Midnight Nuit Boréale & Australe

18K白金或紅金表殼,直徑42mm,灰色琺瑯微繪表盤并鑲嵌金箔,自動機芯,兩款各限量22只

Anita的厲害不光是畫法精湛,同時對于不同琺瑯技法的掌握更是融會貫通、出神入化,最古典的利摩日單色琺瑯自然也手到擒來。

  伯爵當年創作的一系列龍鳳主題的表中,其實這一條龍才是頭牌,做得少也很少曝光。

  伯爵將這幅琺瑯畫按在了這枚方形懷表的背面,沒有了時間的(時分針)束縛,琺瑯龍可以更加自由地玩耍陀飛輪,兩種藝術產生有趣的互動。

  看似最簡單的明暗效果反而讓這條龍有了浮雕效果,神氣活現。

  

梵克雅寶一直都擅用琺瑯等各種傳統技藝編織自己的童話故事,這一套表是用灰色琺瑯技與南北半球星空圖相結合,妙趣橫生。

  它用兩種深藍色調的琺瑯代替傳統黑色來作為畫面的底色,每個星座的旁邊都繪有對應的動物等星座形象, 這就給微繪琺瑯很好的創作空間,整個畫風就像是哪本古董天文書里翻出來的插畫,浪漫而有趣味,最后每個星座的身上還用金箔鑲嵌的技法將組成星座的每顆星星的位置用金質亮片標出,畫面愈加迷人。

  

琺瑯不僅是一門繪畫的藝術,更是一門燒制的藝術,不僅如此它還需要用到其他技能,這不是光憑一支畫筆蘸上釉料就能完全達到的。

  如果一名琺瑯師想要做掐絲琺瑯畫,那就要首先學會如何用攝子將細若發絲的金絲捏成最基本的圖案;

  如果是完成利摩日的單色琺瑯畫, 那還得學會如何用堅硬的針尖代替畫筆來刻畫出想要的細節。

  

還有一些技藝就要交給其他領域的專家來實現了,比如用雕花機床在表盤車出規律曼妙的花紋用做透明琺瑯的底紋,比如金雕藝術家用刻刀在盤面雕出精細的圖案來配合琺瑯畫或者作為內填琺瑯的框架。

  也正是由于有了多門技藝的存在與輔佐,才使得琺瑯藝術這門傳統工藝更加豐滿多姿,甚至是達到如今堪稱壯觀的繁榮景象。

  

金箔鑲嵌琺瑯

Paillonné

JAQUET DROZ(雅克德羅)Petite Heure Minute Paillonnée

18K紅金表殼,直徑39mm,金箔鑲嵌與藍色透明琺瑯表盤,自動機芯,限量8只,RMB 341,000

金箔鑲嵌琺瑯(Paillonné)也是一門極其古老的裝飾工藝,而在琺瑯表盤的制作中它很少以單獨的裝飾技法存在,而是作為一種輔助裝飾與其他的琺瑯技藝相結合。

  這個工藝也被稱作包金片,其實和日本蒔繪工藝中的灑金很像。

  金箔鑲嵌琺瑯工藝需要事先根據設計好的圖案來制作相應的金箔或銀箔物件,然后在琺瑯盤燒制的過程中將其鑲嵌在琺瑯上,由于在高溫下琺瑯會熔化然后再燒結,而溫度由于沒有達到金銀的熔點因而這些金銀箔就會依原樣完好保存在琺瑯中了。

  

由于這些金片銀片可以加工成多種圖形,表面也易于加工成亮面拋光或者磨砂紋理質地(比如用銀箔逼真模擬月亮的表面),這些異樣的金質材質為琺瑯盤更添姿彩。

  他們可以是融入半透明的琺瑯中若隱若現,也可以是在琺瑯燒制的最后階段鑲嵌于表層再用透明釉固定,應用性很廣。

  

其實很多品牌都曾在琺瑯盤中用過這門工藝,比如愛馬仕、江詩丹頓、卡地亞、百達翡麗等等,只因不是主角而常被忽略。

  而此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牌是JAQUET DROZ(雅克德羅),它將這門工藝用更純粹更醒目的方式展現出來,在藍色透明琺瑯盤上用金箔葉以規律的組合方式鑲嵌,金葉的相互連接組成了具有裝飾意味的古典圖案,在眾多琺瑯工藝中獨樹一幟。

  

Multiple Enamel

很難用一個合適的詞來翻譯Multiple Enamel,本頁的內容本意是希望有一個單元可以介紹一些將多種琺瑯工藝融合起來創作的盤面。

  各式琺瑯工藝發展到今天,技藝已經相當純熟,優秀的琺瑯藝術家們更加善于將不同的工藝同時運用到一件作品上,根據畫面的需要來選用最合適的表現技法,可以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而其中對一些技藝創造性地改良更是值得歷史銘記。

  后知后覺中,發現之前篇幅的介紹中,那些用來詮釋單一技法的作品有不少也是融合了其他的琺瑯技藝,這里我們就用六款風格各異的作品做一個收尾。

  

左: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Calatrava Black Swan Ref.5077/100G

18K白金表殼,掐絲琺瑯、透明琺瑯、微繪琺瑯與利摩日單色琺瑯表盤,Cal.240自動機芯,限量制作

中:HERMèS(愛馬仕)Arceau Pocket Astrolabe

18K白金表殼,直徑48mm,藍色半透明琺瑯表盤,鏤空琺瑯與金箔鑲嵌裝飾可揭后蓋,Cal.H1928手動機芯,限量1只

右:PIAGET(伯爵)Protocole XXL New York

18K白金表殼,金雕、內填琺瑯與微繪琺瑯表盤及表殼, Cal.830P手動機芯,限量3只,RMB 2,254,700

這枚黑天鵝琺瑯盤最主要的工藝是掐絲琺瑯,使用了大約長達90cm的金線,配合十多種的琺瑯填色。

  為了能夠更好地刻畫細節,天空用機刻放射紋配藍色透明琺瑯描繪,白色的波浪紋采用利摩日灰色琺瑯技法,白羽毛則是用微繪琺瑯描繪,這是Multiple Enamel的最佳詮釋。

  

鏤空琺瑯做表盤很難體現它的通透,但用它來做可揭式的后蓋那就美輪美奐了。

  這枚愛馬仕懷表就用傳統的鏤空琺瑯技藝裝飾,并且嵌入黃金箔片制成的一排小月亮,逆著光線來看這表蓋,剔透如彩色玻璃的窗格。

  懷表的表盤則用機刻花紋配半透明的藍色琺瑯制作,三種琺瑯工藝共同造就了這枚精致的懷表。

  

早在2008年,伯爵就將琺瑯裝飾從表盤無縫銜接地過渡到表殼正面,甚至于表把,一眼望去正面就是一幅完整的圖畫。

  雕刻精美的自由女神像占據左下方,近景的幾棟摩天大樓是用內填琺瑯制作,最醒目的克萊斯勒大廈突破表盤直沖云霄,而遠景和天色則用微繪琺瑯寫意描繪,所營造的空間縱深感與視覺感受超越了以往。

  

左:CARTIER(卡地亞)Rotonde de Cartier獵豹

18K黃金鑲鉆表殼,直徑42mm,單色琺瑯微繪工藝, Cal.9981MC手動機芯,限量80只,RMB 1,160,000

中:RALPH LAURENStirrup

18K白金表殼,尺寸32.40×34.30mm,內填與微繪琺瑯表盤,Cal.RL701手動機芯,限量2只,HKD 730,000

右:ZENITH(真力時)Academy Christophe Colomb Hurricane Revolución 切?格瓦拉

18K紅金表殼,直徑45mm,白色琺瑯刻度圈,掐絲、微繪及內填琺瑯結合微雕工藝裝飾機芯,El Primero Cal.8805手動機芯,RMB 2,573,000

這枚獵豹創意非凡,它用利摩日單色琺瑯畫的技法以黑色琺瑯做底,用K金粉代替白琺瑯以微繪的方式在表盤上描繪出一只造型寫意的獵豹,斑駁的黑金效果很有東方蒔繪灑金技法的意境,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金箔鑲嵌技藝的延伸。

  由于是金粉,不需要太多的燒制次數,看似隨意的畫面對微繪的精細要求反而更高。

  卡地亞特有的神秘指針盤猶如一輪明月與豹相望。

  

這枚表的細節做得極為逼真,整體上采用了日內瓦微繪琺瑯的技法,但是在此之前馬球運動員和馬匹的細節做了精細的雕刻,因此局部運用了內填琺瑯的技法,使得一些細節線條有了凹凸的立體感,敷上琺瑯后肌理的表現更為逼真。

  綠色的背景,用漏斗將琺瑯粉均勻撒上去后再燒制,呈現出如絨面般的顆粒質感。

  

真力時的哥倫布颶風之南美三杰系列,為了配合芝麻鏈、高擺頻與重力控制系統這三大復雜功能,破天荒地將三大琺瑯工藝運用到機芯裝飾中,機芯夾板經過精雕細刻后輔以琺瑯裝飾,也包括了重力系統的南半球地球儀,這枚是古巴英雄切·格瓦拉,古巴國旗就是用掐絲琺瑯。

  這一創意為琺瑯彩飾機芯打開了一扇門。

  

琺瑯技

Enamel Craftsmanship

顧甦


關于 永恒時光

英國永恒時光古董鐘表公司 創立于英國謝菲爾德,是英國鐘表協會(BHI)的專業成員之一,主營古董鐘表、Swatch集團旗下頂級品牌新表、各式金銀器皿、各類英國回流古玩與特殊收藏品。

  我們會在公眾號里不定期的更新和推送,請大家多多關注,交易前請先閱讀買賣條款,有問題請直接與我們聯系,再次感謝您的光臨。

  

長按識別二維碼

輕松獲取各類精美藏品信息與英倫資訊

   琺瑯技巧全揭秘 。

責任編輯:丁萌

上一篇:復方丹參片的新用途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视频高清1_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_天天澡天天摸天天添视频_24小时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