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罵人的,很多人都會好奇。
畢竟沒點文化,還真聽不懂他在罵你。
而細細品味古人罵人的句子,會發現雖然不帶一個臟字,卻罵得還挺狠!
一、爾何知?
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這句話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大致意思是:你知道什么?
你如果在中壽的年齡死去,你墳墓上的樹葉也該長到兩手合抱那么粗了。
中壽是和上壽、下壽相對的。
中壽就是說活得不太長,約指活到六七十歲。
蹇叔大約已七八十歲,過了中壽的年齡。
晉文公去世后,秦穆公想要稱霸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
穆公意想要奪取鄭國,詢問蹇叔,蹇叔分析利弊,認為此行不可。
一則路途遙遠,兵將疲憊。
二則秦鄭之間隔著晉國,會被晉國阻擋。
三則帶兵遠行最終沒有收獲,軍隊可能生出不好的變故。
可惜,利令智昏。
穆公不但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反而說蹇叔“爾墓之木拱矣”,你個老不死的,管我干什么!
我在課本上學到這篇《蹇叔哭師》,實在認為秦穆公這句話太狠毒了,后來秦穆公戰敗,承認違背了蹇叔的勸告,也是心生感慨。
二、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句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后又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幫助他洗沐棺木,他自己卻站在棺木上唱歌,這在當時是非常違背禮教的事情。
后來原壤見到孔子,還岔開雙腿坐著,孔子非??床粦T他的行為,于是有了這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
用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出自《論語》,全句是“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于予與何誅?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
用臟土壘砌的墻面不堪涂抹!
對于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好責備的呢?
”
這大概是溫文爾雅的孔圣人在論語中最生氣的一次,那語氣有點類似今天的老子罵兒子:“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老子不說也罷!
”
四、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這句可以解釋為:最初制作俑來殉葬的人,必定斷子絕孫,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
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
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
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
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要斷子絕孫的吧!
后來這句話被比喻成第一個做壞事的人,是慢慢演變成的罵人的意思。
五、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這句出自《詩經·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看那老鼠有張皮,卻見有人沒威儀。
卻見有人沒威儀,為何還活不倒斃!
看那老鼠有牙齒,卻見有人無廉恥。
卻見有人無廉恥,活著不死等何時!
看那老鼠有肢體,卻見有人不懂禮。
卻見有人不懂禮,何不趕快就斷氣!
[
本詩批評了虛偽禮節、丑惡行為、寡廉鮮恥的各種行徑,無儀、無止、無禮,層層深入,加深感情和語氣,組成一個完整的意思。
幾千年之前的罵聲還在震耳欲聾,作為一個禮儀國家,不懂禮,不死何為?
六、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出自《論語》,這里的小人,不是指奸詐小人,而是體力勞動者;
女子也不是指所有女人,而是指妻妾,難養是指難撫養、侍奉的意思。
雖然孔子時就有尊卑之道,但這句話后來演變的意思,可能孔子也沒想到。
七、爾母婢也!
這句就是我們常說的國罵,起源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
“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后往。
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斫之!
’(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爾母婢也!
’卒為天下笑。
”這段話的意思是:已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后去吊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里,以“爾母婢也”叱之。
“爾母婢也”就是“你媽是賤人”或“你媽是下等人”的意思。
在封建社會里,罵王室成員的母親是下等人,當然是不能容忍的。
?。ㄕ埓蠹易⒁舛Y貌慎用這句話!
)
八、豎子不足與謀
“唉!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屬今之虜矣!”的意思是“唉!
項莊這班小子沒法跟他們共謀大事,奪取項王項羽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劉邦了。
我們這班人就要成為俘虜了!
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其中鴻門宴時,劉邦借機溜走,張良獻上白璧與玉斗,范增氣得把玉斗摔在地上說:“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但凡遇到你認為不成材的人,都可以說這句“豎子不足與謀”。
九、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本句來自花蕊夫人《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小詩的后兩句是說,十四萬將士不戰而降。
難道再沒有一個是男子漢?
“十四萬人”沒有一個死國的志士,沒有半點丈夫氣概,當然是語帶夸張,卻有力的寫出一個女子的羞憤:可恥不在國亡,而在于不戰而亡。
詩人以女子的身份罵人枉為男人,罵得十分有個性。
十、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來自蘇軾的《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在這一次次被貶的過程中,詩人才反思自己了,人到底是聰明好還是愚魯好。
于是蘇軾就總結為一首《洗兒詩》詩人只是在十分無奈的情況下,才發出嘆息:以后再也不要聰明了,不但自己不要再聰明了,就是自己的孩子也要愚魯。
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蘇軾對“愚且魯”的公卿可謂恨之入骨。
以上是“古代罵人十大金句,高級罵人的文言文”的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