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首頁 資訊 教育 學習 歷史 健康 女人 生活 題庫 母嬰
子欄目:

文康網 > 教育 >

盤點歷屆新聞聯播主持人

盤點歷屆新聞聯播主持人

時間:2021年10月12日 21:53:27 來源:www.www.freemoviefullonline.com 閱讀:

  今天對盤點歷屆新聞聯播主持人聊了聊,下面,是本站的小編整理關于盤點歷屆新聞聯播主持人的詳情解說:

從1978年《新聞聯播》開播以來,共經歷了四代播音員,從40后的趙忠祥、李娟、邢質斌等人到70后的海霞、康輝、郎永淳等人。

  總結這四代人的特點,頭腦清醒,科班出身,聲音和形象端莊易辨識……頭腦清醒:《新聞聯播》從建立以來,基本上播報的都是國家級的政令或者重大決策,上級或者編輯已經定下來的稿子必須要一字不漏一字不錯地播報——一篇幾千字的大稿,之前可能一眼都沒看過,還必須保持每分鐘至少220字的速度;

  直播時,“飄滿氣球”的稿子(記者或編輯修改的痕跡),絕對不能打磕巴。

  這些,絕不是有識字念稿基本功就可以做到的,播音員必須要有極端清醒的腦子。

  科班出身和不斷的專業訓練:除了趙忠祥、邢質斌等第一代播音員,《新聞聯播》的播音員,全部是從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專業本科畢業。

  但即使是科班出身,要坐上《新聞聯播》的主播臺,也沒有那么容易,海霞和康輝1992年從廣播學院畢業直接分配進入央視新聞中心擔任播音員,到2007年底才坐上《新聞聯播》播音臺;

  郭志堅1996年畢業之后在北京電視臺播了兩年的《北京新聞》,之后進入央視;

  資歷最淺的是李梓萌,她2000年大學畢業進入央視,一畢業就加盟新開播的《國際時訊》,只播了七年新聞,可能此前在《國際時訊》表現足夠出色,個性突出,才會如此“破格”入選。

  形象和聲音:眼睛一定要有神說到形象,《新聞聯播》播音員并不要求貌若天仙,“太漂亮反而會影響觀眾接受新聞”,北京廣播學院播音專業張頌教授說,只要求端莊大方,在電視上上相就行。

  但這個上相有一個指標,那就是,眼睛一定要有神。

  

李瑞英[詳細]盤點第一代主播 關鍵詞:莊重1978年北京電視臺更名為中央電視臺。

  《新聞聯播》名稱正式啟用,第一代播音員是李娟、趙忠祥(上圖)、邢質斌、劉佳。

  

趙忠祥1959年進入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擔任播音員,是中國第二位電視播音員、第一位男播音員。

  曾擔任《新聞聯播》節目的播音員。

  1979年底,《新聞聯播》首次出現播音員圖像,而在此前近兩年的時間里,觀眾只能聽到播音員的聲音,看到的只有新聞背景畫面。

  趙忠祥回憶,第一次出現播音員圖像時屏幕中只有他一個人,而此后不久就出現了一男一女兩人播報新聞的畫面,而這一形式也沿用至今。

  作為首位播音員,趙忠祥在接受采訪時說:“早期的《新聞聯播》播音員不出圖像,以影片畫外音播報,最早是直播,后來是錄音播出。

  第一次在《新聞聯播》里出現播音員的圖像,應該是1978年年底,1979年元旦播出的節目。

  當時的設備和技術手段還不先進,甚至沒有電子屏幕。

  《新聞聯播》自誕生以來,播報模式沒有變化,只是逐年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準確及時。

  ”趙忠祥還說:“播報新聞的歷程,使我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生活習慣,看任何問題都會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出發,為我后來所有節目的圓滿播出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

李娟,北京廣播學院的第一批播音專業學員,1961年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1973年被選調入中央電視臺。

  作為《新聞聯播》第一代播音員,在80年代主持《新聞聯播》期間曾多次采訪來華的外國首腦。

  1993年,李娟在美國出席第20屆“藝術傳播國際會議”期間,曾被知名度很高的華裔女主持人宗毓華邀請訪問了CBS電視臺,受到了國際同行的歡迎。

  

邢質斌,于1974年進入中央電視臺(當時稱“北京電視臺”),后擔任《新聞聯播》播音員。

  微燙的發梢、黑色的老款西服、打褶的垂簾背景,以灰、黑為主的色調。

  這就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邢質斌的電視形象,卻不見身邊的搭檔。

  1981年7月,邢質斌首次與趙忠祥以男女主播、相互搭檔的形式正式出鏡《新聞聯播》。

  盤點第二代主播 關鍵詞:辨識度高這幾位主持人,每個人的聲音都極具特點,有非常高的辨識度,羅京更是被譽為“國嗓”。

  這幾位主播最大的特點就是低調,他們幾乎很少在《新聞聯播》以外亮相。

  

1983年盧靜、羅京、張宏民、李瑞英等進入《新聞聯播》。

  上圖為盧靜和羅京搭檔主持。

  

1989年,計渝與張政、楊柳一同被推薦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實習,由于表現優秀,他們三人順理成章地留在了中央電視臺,留在了《新聞聯播》組。

  同年,李修平來到中央電視臺,至今仍在主持《新聞聯播》節目(上圖為李修平和楊柳搭檔主持)。

  楊柳于1997年調入中央電視臺文藝節目中心國際部環球組工作,擔任《環球》節目主持人及編導。

  現為《子午書簡》、《電視詩歌散文》、《十視之窗》等節目主持人。

  張政于2008年10月掛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助理。

  2012年任中共銅仁市委委員、常委、副書記(正廳級)。

  計渝播了一年半的《新聞聯播》后調到《經濟半小時》。

  現在是《中國財經報道》主播。

  

羅京,1979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1983年到中央電視臺工作,擔任《新聞聯播》播音員,播音平和、穩重、權威。

  2008年8月31日,羅京最后一次在新聞聯播節目中播音;

  9月,羅京被確診患有淋巴瘤,并暫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療,2009年6月5日,羅京病情惡化,致心臟衰竭醫治無效逝世,終年48歲。

  

張宏民,1982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后進入中央電視臺,其聲音純厚,外形端正,主持風格親切近人,1983年開始主持《新聞聯播》。

  1991年主持春節聯歡晚會,2009年獲得全國播音員主持人“金話筒獎”。

  2010年度十佳甲級主持人之一,來自新聞中心的白巖松和張宏民以全票當選,名列年度央視雙“十佳”前兩名。

  李瑞英1987年7月20日,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的李瑞英第一次以CCTV新聞播音員的身份出現在千家萬戶的熒屏。

  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首次實現直播時,各級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李瑞英和羅京首先直播兩周,作為試驗和后繼者的樣板。

  1997年,李瑞英和羅京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對小平同志的逝世及隆重的悼念活動做直播,表情、語音把握得當,無一差錯,受到中央領導的點名表揚。

  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她擔任前方報道記者;

  在設備效果欠佳的情況下,她的現場應變能力令人欽佩。

  2008年,在金融峰會期間,李瑞英積極參與前期報道,采訪了歐盟財長以及一些國家元首,為《新聞聯播》主播走出演播室進行了有益嘗試。

  2009年,李瑞英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世界現場解說了國慶60周年閱兵式和群眾游行。

  

賀紅梅,1995—1997年間曾任《新聞聯播》主播。

  現主持央視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并機播出的午間節目《新聞三十分》,并擔任《新聞聯播》節目的配音工作。

  盤點第三代主播 關鍵詞:有活力《新聞聯播》2007年注入的新鮮血液,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輕,他們讓《新聞聯播》變得相對有活力。

  

2006年李梓萌、康輝加入《新聞聯播》主持至今。

  

2007年海霞、郭志堅加入《新聞聯播》主持至今。

  盤點第四代主播 關鍵詞:語速更快 年輕親切2011年,《新聞聯播》再次注入的新鮮血液,新主播年輕親切,語速更快,有觀眾統計,新主播在播報新聞時語速明顯增快,一分鐘達到了310字左右,比以往每分鐘280字更快了。

  據悉,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新聞聯播》播音的速度是每分鐘160到180字,到了1980年代變成了每分鐘220到240字,1990年代以后,變成了每分鐘280字。

  。

  

2011年  歐陽夏丹、郎永淳(上圖)成為《新聞聯播》第四代主播。

  2011年,除了新主播亮相以外,《新聞聯播》在形式上也進行了“微調”:將“簡訊”改為“聯播快訊”;

  將委員部長一級的新聞調至國際主要新聞之后。

  此外節目中間還破例讓首次亮相的主持人發表了一段短評。

  新聞聯播大記事▲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開播。

  ▲1980年11月開始,《新聞聯播》陸續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審判林彪、江青兩個反黨集團的報道,帶來《新聞聯播》初期發展史上首輪收視高潮。

  ▲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在青島舉行,會議做出兩項重大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都是中央電視臺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臺供稿;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必須轉播《新聞聯播》節目。

  ▲1981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開始播報天氣預報節目。

  ▲1982年9月1日開始,將重大新聞的發布時間由原來的20點提前到《新聞聯播》節目發布,這標志著中央電視臺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新聞發布機構。

  ▲1983年10月18日,《新聞聯播》第一個駐外記者站———香港記者站建立,蒙古族記者包拉白成為第一位駐站記者。

  ▲1984年6月,《新聞聯播》首次播發臺灣新聞,此條新聞通過廈門電視臺收錄。

  ▲1986年1月29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作為《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引發世界輿論關注。

  ▲1986年3月18日開始試收歐廣聯新聞。

  ▲1987年3月1日開始收錄美國CNN新聞。

  ▲1987年7月1日,《新聞聯播》播音員由一人主持改為兩人主持,節目結束時,打出編播制作人員名單。

  ▲1988年3月15日,《新聞聯播》在新址彩電中心播出。

  ▲1988年12月1日,中央臺新聞中心正式成立,確定了采、編、播“一條龍”的管理體制,通過體制創新來推動《新聞聯播》的發展。

  ▲1989年9月11日至11月7日,《新聞聯播》播出系列報道《彈指一揮間》,以180條新聞的報道規模,反映了新中國成立40年來的輝煌成就。

  ▲1991年9月1日,《新聞聯播》通過國際衛星頻道,走向世界。

  ▲1991年12月19日,《新聞聯播》主持人開始使用新聞提讀器,大大增強了主持人和觀眾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臺在美國建立記者站。

  ▲1994年7月21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直播了亞太一號衛星發射的情況,首次在同步報道中實現了同步編排播出。

  ▲1996年元旦,《新聞聯播》實現以直播方式播出,帶來時效革命。

  ▲1997年至2001年,中央電視臺全程報道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中國入世、三峽工程等事件,《新聞聯播》成為記錄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精華版和濃縮版。

  ▲2004年“兩會”報道開始,《新聞聯播》首次不延長時間,好評如潮▲2012年推介會上,央視宣布2012年《新聞聯播》將以遷入新臺址為契機,在節目片頭、演播室等主要包裝形態上作出調整,而且節目形態與語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

  各種新的報道形式將會引入到節目當中來,時效性、重大性、權威性、貼近性也將進一步提高。

  ▲2013年節目資源推介會上,央視正式宣布將加大民生和國際新聞的報道量。

  關于“盤點歷屆新聞聯播主持人”的介紹到此結束。

責任編輯:芷仙

上一篇:十二生肖和二十四節氣有什么關系?

下一篇:沒有了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视频高清1_最近中文字幕mv在线视频_天天澡天天摸天天添视频_24小时日本高清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