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德府:元容美峒地,至大二年置(1309年),(今宣恩鶴峰交界地)。
盤順府:元統二年正月置(1334年),今鶴峰地方。
東鄉五路軍民府:(今宣恩境內)。
施南道宣慰司:(今宣恩縣城)。
湖南鎮邊毛嶺洞宣慰司:(今宣恩縣境李家河)。
隆奉宣撫司:(今咸豐縣境)。
高羅宣撫司:(今宣恩縣境高羅)。
容美等處宣撫司:(今鶴峰縣境)。
金峒安撫司:(今咸豐縣境)。
木冊安撫司:(今宣恩縣境)。
忠孝軍民安撫司:原大奴長官司改名,(今利川市境的元堡)。
師壁洞安撫司:(今來鳳縣境)。
叉把峒安撫司:(今宣恩縣境)。
唐崖長官司:(今咸豐縣境)。
明朝:大田軍民千戶所:為原散毛更名,(今咸豐境)。
施南宣撫司:今宣恩,共領安撫司五:(1)東鄉王路安撫司:今宣恩長潭,下轄搖把峒,上愛茶峒。
三長官司,鎮遠、隆奉蠻夷長官司。
?。?)忠路安撫司:今利川忠路,下轄劍南長官司,(今建南)。
?。?)忠孝安撫司:(今利川元堡)。
?。?)金峒安撫司:(今咸豐金峒)下轄西坪蠻夷官司(今咸豐活龍坪)。
?。?)中峒安撫司:(今宣恩)。
散毛宣撫司:(今來鳳縣境地內的猴立堡老司城)領安撫司二。
?。?)龍潭安撫司:(今咸豐清坪龍潭坪)。
?。?)高羅安撫司:下轄思南長官司。
容美宣撫司:今鶴峰,下轄盤順,椒山瑪瑙,五峰,石寶、石梁下峒、水浕源、通塔坪諸長官司。
其他地域包括了今五峰、鶴峰以及長陽、巴東、建始諸縣的清江以南地區,長陽則是桃山以西地區。
此外,木冊、鎮南、唐崖長官司,為施州衛直轄。
清朝:東鄉安撫司:雍正十年(1732年)覃壽椿以長子得罪正法,以其地入恩施縣。
忠建成宣撫司:雍正十一年(1733年)田光爵以橫暴不法改流,以其地為恩施縣。
施南宣撫司:雍正十三年(1735年)覃禹鼎以淫惡抗提改流,地入宣恩縣。
忠峒安撫司:雍正十三年,田光祖糾十五土司呈清納土歸流,地入宣恩縣。
金峒安撫司:夜正十三年,覃邦舜納土,以其地入咸豐縣。
散毛宣撫司:雍正十三年,覃煊納土,以其地入來鳳縣。
忠路安撫司:雍正十三年,覃楚樟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今利川市。
忠孝安撫司:雍正十三年,田璋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今利川市。
沙溪安撫司:雍正十三年,黃正爵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今利川市。
漫水宣撫司:雍正十三年,向庭富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今利川市。
卯峒安撫司:雍正十三年,向舜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來鳳縣。
大旺安撫司:雍正十三年,田正元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來鳳縣。
臘壁長官司:雍正十三年,田封疆納土歸流,以其地入來鳳縣。
東流安撫司: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地入來鳳縣。
高羅安撫司:雍正十三年,田昭納土歸流,地入宣恩縣。
木冊長官司:雍正十三年,田應鼎納土歸流,其地入宣恩縣。
唐崖長官司:雍正十三年,覃樟桂納土歸流,地入咸豐縣。
龍潭安撫司:雍正十三年,田貴龍納土歸流,,地入咸豐縣。
容美宣慰司:雍正十三年,田旻(mín)如自縊身亡,是因朝廷大兵壓境,迫于局勢不得已的選擇,改土歸流后,其地為鶴峰州。
土司兵制土司制度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在土司統治境內,各大小土官不僅是地方上最高行政長官,也是最高軍事長官,他們都各自擁有一支數量不等的軍隊,俗稱為“土兵”,其編制單位有營和旗兩種。
營:是土司的正規部隊的編制,依其勢力大小,土司擁有“營”的多少不等,宣慰司一般擁有五營土兵,稱為前、后、中、左、右營。
其中以中營最為重要,通常由應襲長子率領,其他四營則由境內大姓或土司親屬、心腹擔任首領。
營兵皆須經過嚴格挑選,通常是先招集各村寨壯丁,共同舉行祀天儀式,然后斬殺白牛,置牛首與白銀于桌上,“有敢死沖鋒者,收此銀,吃此牛首,勇者報名,匯而收之,更盟誓而食之”。
入營者均有一定的俸祿。
“其兵丁每名領工食銀兩三兩六錢,米三斗六升,皆民間派”。
營兵的職責主要是“各保關寨”,土司在其轄區邊境的重要關口,均設有兵丁把守,如遇其他土司入侵,兵丁就施放狼煙報警,此起彼應,使土司能很快糾集土兵拒敵。
如本本境土民出境,則須持有土司衙署簽的“領單”,無單者不許出境。
旗:是土司寓兵于農的一種軍政合一的組織,凡境內居民,均編入旗內。
旗與營之間沒有明確規定的隸屬關系,營的多少是以人數確定,而旗的多少是根據地域來劃定。
故各土司即使官職等同,所擁有的旗也有多少之分。
如永順土司有五十八旗,三毛土司有四十八旗,保靖土司有十六旗,桑植土司有十四旗。
各旗均有名號,名號一般具有象征性或吉利性,也可用地理方位來命名。
比如永順土司五十八旗名號為:辰、利、東、西、南、北、雄;
將、能、精、銳、愛、先、鋒;
左、韜、德、茂、親、勳、策;
右、略、靈、通、鎮、盡、忠;
武、敵、雨、星、飛、義、馬;
標、沖、水、戰、涌、祥、龍;
英、長、虎、豹、嘉威、捷;
福、慶、凱、旋、智、勝、功;
設、謀。
各旗號名連在一起念,就象一首七言詩,瑯瑯上口。
旗設有旗長,又稱為旗頭。
旗長戰時率旗內壯丁出征,平時則管轄旗內民戶,負責收取租稅,差發徭役等事務。
旗內土民有事則調集為軍,以備戰斗,無事則散處于民,以習耕鑿。
土司對土兵的訓練十分嚴格。
“永順司治西二里許,有校場坪,土人常于此處演武。
又西北五里,有博射坪,又北里約射圃,地勢均較寬敞,土人每于此博射”。
常常利用“趕仗”(打獵)之機,結合進行軍事訓練。
“一人博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斃為度,縱虎者必罰。
獵他獸亦如之,得禽則倍賞當先者”。
出征前,要舉行儀式,“系牛于神前,以刀斷牛首卜勝負。
牛進則勝,退則敗,而復進者失敗而后勝,以此為驗”。
土兵如戰前逃脫,則斬其手足,戰斗中如畏縮不前,則斬首。
土兵有嚴格整齊的陣法,一般以二十四旗排列為陣,各旗精選二十五人,以一、三、五、七、九人數排列五排組成尖隊,其余土兵跟隨其后歡呼助陣。
如第一排人倒下,則第二排馬上補上來,三、四、五排及后面助陣者也作相應調整補充,以保證隊形的完整不亂。
隊形的嚴謹和隨后土兵們的吶喊助陣以及不斷地補充調整隊形,有力地提高了士氣。
其陣法圖示如下旗隊列(二十五人)○第一排 1人○○○第二排 3人○○○○○第三排 5人○○○○○○○第四排 7人○○○○○○○○○第五排 9人共 計 25人司隊列△第一旗列 25人△△△第二旗列 75人△△△△△第三旗列 125人△△△△△△△第四旗列 175人△△△△△△△△△第五旗列 200人共計 600人旗長與總司長官均在本旗或本司隊列后陣,如某土兵畏縮不前,則斬某土兵,如某旗畏縮不前,則斬旗長。
如第一旗列敗,第二旗列補上;
第二旗敗,第三旗列補上,;
以此類推至第五列,如仍敗,即不前進。
這種陣法被譽之為“亂戰必捷,人莫敢攖”。
在封建王朝的征調中,土兵往往攻無不克,成為封建王朝軍事力量的一個組成部分。
==================================================================================================
衣著服飾與紡織先秦歷史階段的經濟生活在先秦的典籍中,對于“左衽”或“右衽”也是非常之講究的。“左衽”是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
屈原在《離騷》中曾自詡說:“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奇服,應說是各式各樣的服裝,是這里的諸多民族的服裝,我們從這些“奇服”中,還可以想見在江漢地區及三峽或三峽以外的湘鄂西地區,人們的服飾是不拘泥于形式的,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所以“奇服”多。
這似乎還折射了巴人地區的服飾也是無拘無束的。
漢、晉、六朝時期的經濟生活在今重慶的峽江區域,發現了這一時期的陶俑,俑身上的衣著服飾,為了解這一區域的民眾服飾有了參考。
如在巫山縣內,考古發現中就有漢時期的身著民間服飾的陶俑,其頭為椎髻,衣著左衽,短袖衣,有褲和靴形鞋。
在豐都,也發現有東漢時期的胡吹簫俑,頭戴尖帽,雙手執簫為直吹。
另在重慶的綦(qí)江崖葬墓中,也發現了東漢時期的少數民族畫像磚,有吹簫者1人,另有5人聯手起舞,下身著長裙,上身半裸。
另外還有7人舞樂畫一幅,故而有劉豫川先生認為是巴渝舞的一種形式。
《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巴子謳歌,相牽連,連手而跳歌也。
”唐宋歷史時期的經濟生活土家族區域里的織錦——溪布、斑布、早在漢代時就已十分著名,那時稱為賨布。
明代永順土司彭世麒在其撰寫的《世忠堂饹(gē)》中說:他們的先輩人曾向皇帝“獻賨”。
加有“幏布”。
《說文》云:“幏,南郡蠻夷布業。
”“幏”與卡普的音近同。
“西郎”或“西蘭”是古時的一個姑娘的名字,她愛花,也愛織“卡普”。
為了把彩錦織得更加美麗,她觀察研究了各種各樣艷麗無比的花朵。
白果花晚上才開,她可以等待通宵,徹夜不眠。
西蘭艱辛勤奮,練成了一套好手藝,后來都流傳了下來。
而后世人們為了紀念她,才把“卡普”又叫做“西蘭卡普”。
土家族的“卡普”與古代巴人的“幏布”在聲母發音上僅只有送氣不送氣之分,可以說,“幏布”正是后者“卡普”存留至今的活標本。
這是西蘭卡普的紡織與使用,一直延續到近代亦然的根本原因。
而宋代的經濟發展與繁榮,也當是溪布、斑布紡織大力發展的歷史時期。
土司時期的文化土司制度,在土家族發展史上,是一個漫長而又重要的歷史階段,它對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一節文化教育封建中央王朝在加強對土司政治控制的同時,也加緊對土家族土司實行文化控制,采取各種措施,使其逐漸接受內地文化。
元代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至1307年),就在建始、施州(今恩施、建始)等地設立學宮,廣泛吸收土人入學。
明立,中央王朝曾多次下詔書,令各地土司設立學校。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下令“諸土司皆立儒學”。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巴東、長陽等縣設立學校。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酉陽州建立州學;
六年(公元1408年),設立酉陽宣慰司學。
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明孝宗又下令規定:“土官應襲子弟,悉令入學,漸染風化,以格頑冥,如不入學者,不準承襲”。
這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土家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土司土官文化的提高。
明朝政府的強制政策,使一些土司、土官及其子弟往往到附近州縣求學讀書。
明正德初年,永順土司彭明輔就讀于辰州,萬歷年間,彭元錦和彭向乾自動就學于酉陽,“儒學有才名”。
彭元錦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任永順土司后,在老司城司址設立“若云書院”。
施州地區的土司多將子弟送往州、衛就學,有的還將其子弟送往宜昌、荊州等地就學。
卯洞安撫司向同延發有《廣修學舍告示》,并在該司署地及新江等處設立學校,召集土官子弟,“以便就地誦讀”。
沙溪土司黃楚昌早年就讀于衛學,后在司地設立官學,舉賢為師,納生課讀,還親自擔任教授講肄,對沙溪地區文化水平的提高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由于各地土司對教育有所重視,在土家族封建統治階級中,就出現了一批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
明朝政府在土家族地區“興辦義學”、“開科取士”、使土家族中的一些封建文人,成為進士、舉人、貢生等。
這些因考而得功名的大都被派往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做官,擔任知府、知州、知縣、訓諭、教授等官職。
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土家族中的一些文人寫出了不少名著,尤以文史最多。
明正德年間,永順土司彭世麟著有《永順宣慰司志》,多記其世襲、山川景物,是研究湖廣土司制度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子彭明道著有《逃世逸史》。
容美土司田氏世習儒學,在湖廣頗有名氣,其中田舜年尤為博學。
他“博恰文史,工詩古文,下筆千言不休”,著有《二十一史篡要》,《二十一史補遺》、《容陽世述錄》、《田氏一家言》、《六經撮旨》等。
他編輯的二十一朝史略,簡明扼要,對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互有商榷”,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這些著作“史文大備”,是土家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土家族文化中以詩歌最為著名。
容美“文詞不少,碑刊與投增詩文之類,亦時時散見于他說”,而且“義不茍炳烺(lǎng),詩不多倚麗”。
土司規定:“每年初二十六日為詩會期”,聚眾題詩,而且“風雨無廢”。
參加詩會的人不但有土家族文人,而且還有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漢族文人,容美土家族詩人最多。
據載,自萬歷年間,容美土家族自文子壽始開詩派后,就世代相傳,歷久不衰,到田九齡后,土家族詩人輩出不窮。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田元、田楚產、田甘霖,田既霖、田沛霖、田泰斗、田舜年、張之綱等人。
著述亦不時出現,如田元著有《金潭吟意草筆草》、田甘霖著有《敬簡堂集》、田舜年著有《白虎堂詩文集》、《清江紀行》、《歡余吟》、《許田射獵傳奇》、張之綱等著有《紫芝亭詩集》等等。
張之綱兄弟人人皆好文,自立詩社,與長陽、枝江、松滋的友朋唱和,人人皆有詩集。
唐世英的自編詩集,長樂縣(今五峰)的土人見到的遺稿就有百余首。
容美土家族詩歌數量之多,體裁多樣,有絕句、律詩、歌行和詞各種格律,寫作技巧具有很高的水平,尤其以七言絕句為形式的《竹枝詞》,最富有土家族民歌的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其內容豐富多彩,有描繪土家族地區的山川景物,有反映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和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也有的抨擊中央王朝內部互相傾軋、腐敗不堪和揭露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
大多數詩人都能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況,大膽地表達土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第二節民間藝術一、故事土家族故事及其豐富,反映土司統治時期的主要有《白鼻子土司》、《向老官人》、《科洞毛人》、《吳王大戰土王》、《覃垕王》、《田好漢》、《努力嘎巴》、《熱其八》、《磨亮卡替》、《春哥與錦雞》等。
《白鼻子土司》主要控訴了土司的暴虐無道。
傳說白鼻子上司是蛇精投胎而來,極為殘暴荒淫,每一個晚上都要吃一個宮女。
他的鼻子經常發癢,一發癢就要殺人,把殺死的土民的血涂在自己的鼻子上才舒服。
白鼻子土司王每三年要燒一次村寨,他和老婆則坐在觀火臺上,敲鑼打鼓,飲酒作樂,看火燒村寨的景觀,稱之為“玩火龍”。
不少土民因“玩火龍”而被燒得精光,無以安身,只好流浪他鄉。
白鼻子土王荒淫無恥到了極點,他不僅娶了四十八個老婆,還野蠻地規定土民結婚他享有“初夜權”,土民恨透了他。
后來,錦雞姑娘用法術將他變成了床前的踏板,從此千人踏,萬人踩,永世不得翻身。
《春哥與錦雞》以敘事詩的形式反映了土司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況及與土司斗爭的情景。
全詩共七章,七百余行,敘述春哥自小喪父,后又喪母,為籌錢葬母,賣身給土司,受盡了苦難。
一天,春哥上山砍柴,救了一只受傷的錦雞。
錦雞是一只神鳥,它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并贈給春哥一些羽毛,作為訂婚信物。
在錦雞姑娘的幫助下,春哥與鄉親們一道,與土司王展開了一系列斗爭。
土司王玩火龍時,錦雞姑娘喚來了風雨滅掉了火,土司王兇惡逼債時,錦雞姑娘將瓦礫變成了銀子,還清了鄉親們的債務,并將春哥贖了身。
在春哥與錦雞姑娘結婚之后,土司強行初夜權,被變成千人踏的床踏板。
從此以后,鄉親們與春哥、錦雞姑娘一道,過上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好日子。
整個故事歌頌了土家人民的聰明智慧,對統治階級的化身土司王則進行了無情的嘲弄。
充分反映了土家人民對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
《努力嘎巴》反映了土家人民的忠厚、樸實的優秀品質。
傳說吳王與土王大戰,吳王戰敗了。
努力嘎巴是吳王手下的一員大將,力大無窮,能舉千斤。
土王想收服努力嘎巴,但懼于他的神力,于是想出一個詭計,約他來比武,商定將紙扔過墻,來比誰的力氣大。
努力嘎巴將一張紙使勁一扔,紙軟飄飄地掉在腳下。
扔了好幾次,都沒法扔過墻。
土王拿了一疊紙對努力嘎巴說:“你仍一張紙都過不了墻,稱什么大力士,看我一疊紙都能扔過墻。
”說完,將一疊紙仍過了高墻。
努力嘎巴見了大驚,不得不佩服土王力氣大,于是服從了他。
《覃垕王》的故事不僅反映了明初慈利安撫使覃垕起兵反明的史實,也道出了現今土家族風俗過“六月六”節日的原因。
覃垕起義失敗后,被明王朝剝了皮。
土家人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皮珍藏起來,每年六月六這天是覃垕遇難的日子,就將它拿出來翻曬,并將覃垕事跡告訴后人,久之,六月六曬衣這一行動就成了土家人民的習俗之一了。
二、舞蹈和戲?。ㄒ唬┪璧竿良易宓膫鹘y舞有擺手舞、跳喪舞、八寶銅鈴舞、旗操舞和跳馬舞等,其中以擺手舞最為著名。
這種舞蹈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必須與同邊手的方式進行,即左手左腳并出,右手右腳并出,舞蹈動作十分別致,其基本舞步有單擺、雙擺、旋轉擺等多種。
這種舞蹈在土司統治時期就很盛行。
《龍山縣志》卷十一載:“土民祭土司神,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神位,陳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
酬畢,披五花被,錦帕裹首,擊鼓鳴鉦,舞跳歌唱……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故謂之‘擺手’”。
目前關于擺手舞的起源,在民間傳說和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認為,擺手舞由古代巴人的“白虎舞”演變而來。
“白虎舞”演變為巴渝舞,巴渝舞又演變為擺手舞;
一種認為,擺手舞是由土家族古老劇種“茅古斯”發展而來;
還有說起源于土司時期的看法等。
無論其起源如何,土司制度時期擺手舞就十分盛行這是無疑的。
擺手的內容十分豐富,有表現狩獵生活的“打獵舞”,有表現勞動生活的“生產舞”;
有表現軍事生活的“馬前舞”;
也有反映土司王的“飲宴舞”;
還有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抖狗蚤”、“水牛打架”等。
擺手舞的時間,是因時因地而異。
一般是“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
但也有在二月或三月舉行的。
如龍山縣就還有“二月堂”、“三月堂”,或在“祭社”時跳擺手舞的。
但以正月舉行較多。
清代文人唐仁匯在《竹枝詞》中記載說:“千年銅柱北邊陲,舊姓相沿十八司。
相約新年齊擺手,春風先到土王祠。
”土家族清代文人彭司鐸(duó)則詩贊擺手盛況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祠畔水生波,紅燈萬點千人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由于土家族擺手舞生活氣息濃厚、簡單易學,深受群眾喜愛,代代相傳不衰。
?。ǘ騽⊥良易宓膽騽?,較詩歌和舞蹈要產生得晚一些。
最早的要算茅古斯。
“茅古斯”土語為“撥步卡”,流行于永順、保靖、古丈一帶。
這種戲劇一般在跳擺手舞時演出。
表演時,演出人員須全身扎上稻草,象征著毛人,表演者三、五人不等,多者可達十五人。
表演的內容有:砍火畬,挖土、趕肉(打獵)、釣魚、接新姑娘、趕古魯子(小偷)等。
南劇。
這是一個地方戲劇種,是容美田氏土司引進楚調、秦腔、昆曲、結合土家族的民間音樂,土俗相結合而形成的,至清乾隆年間最后定形,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
孔尚任在他的《桃花扇始末》中說:“楚之地容美,在萬山中,阻絕入境,即古桃源也。
其洞主田舜年頗嗜詩書,予友顧天右(顧采)有劉子驥之愿,競入洞訪之,盤桓數月,甚被崇禮,每宴必令優奏桃花扇”。
顧采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703年)二月初四日由枝江出發赴容美,往返前后四個多月。
在他的《容美紀游》中,詳細地記述了容美土司田舜年和其子田炳如各教養的戲班子,以及土司衙門中戲所、戲樓和教戲房等演出場所。
土司戲班不僅在宴會上演出,而且還在關公五月十三生日時,在廟樓公演。
顧采高度稱贊土司戲班是“女優皆十七、八女郎,色神俱佳”。
其實早在田舜年辦戲班前,其祖父田元,伯父田既霖、田霈霖時就開始有歌舞戲劇了。
如田元在甲申年(公元1644年)除夕感懷詩中就有:“縱說青陽好,笙歌下市廛(chán)”,“繁華暗欲歇,歌舞漫催深”的詩句。
田霈霖在《封侯篇》里就有:“一劇、二劇、三四劇,板腔不必爭規矩”的詩句。
由此可見,明末清初,楚調、秦腔、昆曲、高腔就傳入了容美土司地區,與當地的民間音樂和土俗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土家族地方特色的劇種。
儺愿劇。
亦稱“神劇”,它是土家族酬神的宗教儀式劇。
往往是進行到“出生地”后,故又稱“土地劇”。
據載:“永俗酬神,必迎辰郡師巫唱演儺劇”。
起初演唱的主要是宗教迷信,插入一些民間故事。
唱腔和曲牌都不固定,經過長期的演變,才分出腳色和唱腔。
劇目有《白鼻子土王》等二百余個。
三、工藝美術土司時期,土家族的工藝美術主要表現在紡織、建筑、雕刻等方面。
紡織以“溪布”為最著名,大約從北宋時開始,就成為土家族土酋向封建朝廷進貢的一種供物了。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田仕瓊等貢溪布”,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溪洞彭儒武進等進溪洞布”。
由于宋朝廷把土家族的先民稱做“溪洞諸蠻”,因此,就把他們紡織的土布叫做“溪布”,或叫做“溪峒布”。
直到明清兩代仍有“峒人以一平織緯,一平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花布”,“染各色棉紗為經緯,斑然可愛”。
“西蘭卡普”(即土花被面)即是“溪布”的佼佼者。
按照習俗,土家族姑娘從十一、二歲起,就要開始學習挑花,刺繡,起早摸黑精織彩錦,準備出嫁時用的被面。
被面一般是以三塊綴聯,每塊兩端織上花邊,構成整幅繡麗的圖案。
鋪蓋面的彩織紋樣豐富多彩,變化無窮。
大致可分成二類:一是自然景物圖案、如家具、百花、禽獸;
二是幾何圖案,如“卍”字,單八勾、雙八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
圖案多至八、九十種,有些圖案還明顯地保留著遠古時代的美術樣式,真實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審美觀。
清代文人在《溪州竹枝詞》中贊道:“溪州女兒最聰敏,絲挑苗錦舊有名。
‘鳳采牡丹’不為巧,‘八團芍藥’花盈盈”。
土司時期建筑的一個重要項目,是擺手堂的建筑。
擺手堂主要分為土王祠和擺手場兩部分。
在牌坊形大門之內,由短墻筑成又深又長的長方形擺手場地,末端是“土王祠”,門與祠之間是一通道,道旁楊柳成行。
整個建筑結構,簡單厚重,樸實大方,別具一格,保存著土家族祖先木雕、石雕、巖畫等實用美術工藝。
土司王治所永順老司城和祖師殿,坐落在今永順縣城東南三十里的靈溪之畔,建成于明初洪武年間。
號稱是“城內三千戶”,有“八街、五巷、二口和九條陰溝”,規模龐大。
雖老司城的主體建筑物土司王宮殿衙署今天已為廢墟,但從建筑遺址和文獻記載看,老司城主要建筑有:彭氏宗祠、若云書院、祖師殿、玉皇閣、關帝廟及土司陵墓等。
《老司城吊古賦》曾贊曰:“九昔彭氏割據,名曰土司,憑山作障,即水為池。
石堆白馬,巖隱青絲,煥雀屏于玳瑁。
飾鴛瓦于琉璃。
云烘紫殿,霧鎖丹墀(chí)”。
即表明了老司城建筑的宏偉。
在老司城許多古建筑物中,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要算祖師殿。
其建筑樣式與一般古代宮殿大致相同,其工藝奇蹟是“斗擾無竅”,據史籍記載:“正殿柱四,大樹圍,上梁大枋,其接榫(sǔn)處無斧鑿痕,迄今不偏,真神工也”。
表現了土家族工匠的高超工藝。
明代萬歷年間建造的唐崖土司城遺址,也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土司城遺址。
城內有三街十六巷,三十六院。
其今遺留的主要建筑有:石人石馬,牌樓,土司陵墓等。
土司城門,僅靠河沿,有石人石馬相對而立,是為紀念明代土司覃鼎出征而建。
石馬高二點四米,長三米,顯露出強悍驍勇和善戰的容貌;
石人高達二米,身掛雨傘,手拉轡(pèi)繩。
呈現出土兵特征的英姿。
從雕刻藝術上看,粗獷中有精細,靜態中又富有變化。
曾有詩稱贊:“石人石馬在浪舟,大仙留下幾千秋,青草齊眉難開口,黃塵滿面起兜鍪(móu)。
狂風呼呼無毛動,細雨霖霖似流汗,牧童有繩牽不走,狂鞭怒打不回頭。
”傳說兩馬一牡一牝(pìn),威靈顯應常常野游,踐踏土民莊稼,土民為查是什么東西踐踏莊稼而夜伏于地里,當石馬來時,一馬被土民用梭標戳穿大腿,今一石馬后腿仍有洞痕,觀者無不稱奇。
大牌坊系全石仿木結構亭閣式斗拱建筑,飛檐翹角,三門石柱,高六點八米,寬六點零三米,正面書有“荊南雄鎮”,背面書有“楚蜀屏翰”。
整個牌坊刻有“土王巡游”,“云吞雨霧”,“哪吒鬧?!?,“槐蔭送子”等圖案。
正門洞兩角上還有透雕象鼻對峙,兩側基石柱邊各有撐鼓相護。
牌坊前有一對石獅雄立,更顯出牌坊的威嚴,宏偉。
整個牌坊體現出建筑、雕刻和繪畫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土家族民族特色。
土司陵墓在城址后山,墓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為墓前小壩,呈等腰梯形,用全石鋪成,兩側為浮雕花墻;
中部為墓廳走廊,高二點五三米,長六點三八米,寬一點八八米,廳前壁嵌有八扇石門。
整座陵墓為全石仿木建筑,檐、柱、樓、斗拱、門等無一不缺,圖案多達六十多幅,全系浮雕或透雕。
建筑水平之高,堪稱為土家族地區陵墓建筑之冠。
土司時期,巖洞建筑也是一種別具一格的建筑工藝,十分獨特。
容美土司的萬全洞,其洞址在一如刀切的絕壁上。
洞口呈圓形,入口處為工藝精細的石條壘砌,右側入口上方是碉堡石臺。
洞內有一獸形鐘乳石,有一花臺,有一四尺見方的魚池。
洞壁兩側,有百余處人工開鑿的石埒(liè),石榫,并有亭臺樓閣的建筑。
洞口左側的石壁上,有近二米見方的光滑石板一塊,上面鐫刻著《萬全洞記》。
這里不僅是土司的防御工事、藏書之地和“先世衣冠之所”,而且也是工藝價值很高的地下宮殿。
除萬全洞外,容美土司還建有“情人洞”和“情田洞”。
永順土司在司址老司城、宮殿衙署也建有“冷洞”、“熱洞”,專作避暑、避寒之用。
建于五代咸康(公元925年)年間的來鳳咸康佛石窟,是集建筑、繪畫、雕塑于一體的組合藝術體。
咸康佛石窟在陡峭的赭紅色巖壁上,鑿有呈拱門形石窟三座,石窟內雕有彌勒、燃燈、釋迦牟尼三尊石佛。
南端有一排小石窟,內亦雕有小型石佛象數尊。
整個石窟長九十八米,摩巖石雕大佛三尊,小佛三十五尊。
大佛形象高大,氣魄雄偉,小佛工筆精細,神態各異。
無論是石佛的開鑿、雕塑和寺廟建筑的風格上,都具有較為濃厚的時代和地方特點,充分顯示了土家族先民在藝術技巧上的高度智慧和創造精神。
第三節宗教與習俗
一、宗教信仰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保存的遺跡來看,土家族先民經過了“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的歷史階段。但當進入土司時期后,原始信仰已逐漸演變成多神崇拜,信鬼崇巫,敬奉祖先。
土家族先民崇巫的歷史很久,到了唐代以后更加盛行。
據唐代《夔城圖經》云:“夷事道,蠻事鬼。
……俗傳正月初夜,鳴鼓連腰以歌,為踏蹄之戲。
……俗三月八日為大節,以陳祠享,振鋒擊鼓師舞為敬也”。
土司時期也基本如此,據《保靖縣志》云:“保靖古直橫素,似有遺風,……祀青草鬼,忌帶青草入室。
……每歲三月,殺白羊擊鼓吹,祀鬼。
……終年于十二月二十八日祀祖,名曰敬鬼。
……倘若疾病,不信醫,宰牛以祀鬼,歌喪哭嫁,崇尚巫鬼。
”《永順縣志》亦有類似記載:土人“信鬼巫,病則無醫,惟椎牛羊,師巫擊鼓搖鈴,卜竹以祀鬼”。
土司時,土家族信奉鬼神,“病則無醫”,有病就請“梯瑪”求神治病。
長者死后,就請“梯瑪”和道士“開路”和做“道場”,通神送鬼。
土司時,土家族崇拜祖先,敬奉土王。
酉水流域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地,多立土王廟。
供的多指鵬公爵主、田好漢和向老官人等三人。
土家族先民認為土王彭士愁死后化為大神,人皆祭祀;
來鳳、咸豐一帶多立三撫宮,供的是覃、向、田三個祖宗神。
據《來鳳縣志》說:“三撫神,相傳為三姓土司,生有惠政,民不能忘,故設而祭”。
在鶴峰、五峰等地供的是大二三神,《鶴峰州志》稱是“田氏之家神也。
”恩施、建始、巴東、長陽、五峰等地均有向王天子廟,供奉向王天子,雖對向王有種種解釋:一是說向輔,一是說向寵,甚至說是向保勝。
但不管是誰,都是對土司王的供奉。
秀山等地則多立土王廟(或叫土主廟)。
據《秀山縣志》云:“供奉的是唐誠州刺史楊再思”。
酉陽縣中部和西部,建有“三撫廟”,供奉“冉宣慰”、“田宣慰”和“楊宣慰”三人。
土家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祭祀土王。
“土王廟,即秀山田氏之先人也。
田氏之先,為九江、大江、小江酋首,故曰土王。
王最靈,春秋二祀,雖田氏子孫立之,人無不畢集”。
在保靖、永順、龍山等地還有八部大王廟,現在保靖縣拔毛水壩洞尚存八部大王碑。
永順的八部大王廟,“古設廟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巫祀試白水牛,以祈一年休祥”,龍山民間傳說八部大神是土王的八個大將變成的神。
每年逢跳擺手舞,都要先敬八部大神。
除祖先崇拜的廟堂外,土司時期的土家族百姓中也有信仰佛教的。
據《宋史》載,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就有“富州刺史向通漢,譴史譚州營佛事。
”來鳳縣仙佛寺的石窟佛像,稱為“咸康佛”,“僅鐫有記、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
若是東晉時的咸康,就是公元三三五年,若是五代蜀主王衍所建的咸康,就是公元九二五年。
不管是哪一個咸康年間所造,均在千年以上,都說明土司時期土家百姓信仰佛教的歷史是相當長的了。
土司時土家族還信奉“萬物神靈”。
如管狩獵的“梅山神”。
每次狩獵,必須祭祀。
“土民多祀,所奉之神山、云霄諸名,為他處所不知”,在秀山等地祭梅山神,“沒歲一賽”,最為隆重。
有專替別人撫養兒女的“阿米婆婆”,婦女于逢年的過節,初一和十五都要供奉,以保佑孩兒健康成長。
此外,還有管五谷的“土地神”,管招財進寶的“四官神”等等。
二、風俗習慣土家族在土司時期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服飾土司時期土家族的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之為“溪布”或“洞布”。
喜好青藍色,明《一統志》上就說:“土民喜服五色斑衣”,說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有“女衣花布”之俗,《永順宣慰司志》上說土人“喜斑斕服色”。
服裝的樣式,在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盡繡花邊,都穿大衣大袖,無領滿襟短衣,袖口和衣服沿邊都鑲有三條花邊,下裝著有花邊的八幅羅裙和褲襠特大的短褲,褲腳口繡有三條花邊。
男女都喜歡頭纏長布帕,多為黑白兩色,四季不分。
富有者,裝飾華麗,貧窮者,裝飾簡樸,甚至衣不蔽體,但服飾樣式相同。
土家族這種喜愛在白色服裝上進行美化,“男女服飾均同一式,頭裹繡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的服飾習俗,竟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改流時永順第一任知府袁承寵在《詳革除土司積弊布告》二十一條中的一條“應加嚴禁”。
改土歸流后,在清朝政府地方官吏“禁”、“革”的強制下,才使土家族的服飾發生了變化。
?。?)婚姻在歷史上,土家族婚俗曾經幾次變革。
土司時期,曾有“同婚為婚,嫁娶背負,男女溷雜”;
“土著婚娶不禁同婚,以牛布五谷為聘禮,……又張、向、彭同婚為婚”;
“土司娶親,不論同姓,或不憑婚約,一言議定,名曰‘放話’”。
可見,“同姓為婚”是土司時期土家族普遍存在著的風俗。
明弘治年間,永順宣慰司宣慰彭世麒就娶保靖大喇司彭“勝祖女為妻”。
原始社會母權制殘余,姑舅表優先婚配形式,一直相沿成俗,在土司時期仍然盛行。
據載:“土司舊例,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種。
無論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長十余歲,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
這種姑女必還配舅家的風俗,對舅權而言就是“還骨種”。
另外,也有收繼婚制的殘余的存在,凡“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謂之‘座床’,或曰‘填房’”。
凡兄亡故,嫂優先配弟,弟弟要“座床”的,嫂嫂不能隨意改嫁,只有弟弟不愿“座床”時,嫂嫂才有改嫁自由。
這種習俗直到清改土歸流后,才將“骨種座床惡習”革除。
土司時,土家族青年男女戀愛是比較自由的。
“土司地處萬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無據親疏,道路相遇,不分男女,以歌為奸淫之媒,雖親夫當前,無所畏避”。
在生產勞動中,在唱歌跳舞中,青年男女彼此傾吐愛情,只要得到梯瑪的允許,婚前往土司祠拜敬后,便可成婚。
這種自由愛情婚姻,在恩施、鶴峰、宣恩相鄰邊境有過“女兒會”或趕“女兒節”。
古丈等地有遇“社巴日”,每年集會一次,日期各地不一,有的是五月初三,有的是七月十二,有的是八月十五。
沒到這一天青年男女趕場集會,談情說愛,選擇意中情人。
“改土”以后,由于以封建道德為標準,男女婚姻多受“門當戶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訂婚必須以牛、羊、豬、酒、銀錢為聘禮,有的貧苦之家,終身不能成家。
(3)喪葬從考古發掘的文獻記載看,土家族葬俗主要有如下幾種:火葬。
唐代樊綽《蠻書》云:“蒙舍及諸鳥蠻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
過去土家族多行火葬。
《來鳳縣志·風俗》稱:“土民有同婚為婚停喪火化等惡習”。
1973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考古隊調查時,就在保靖縣的四方城發現元代的“骨灰葬”。
巖墓葬。
唐代張()《朝野僉(qian)載》曰:“五溪蠻,父母死,……盡產為棺,飲臨江高山,半助鑿龕以葬之”。
保靖、永順、龍山、秀山、古丈、瀘溪等地的地方志都有類似的記載。
《保靖縣志》說:“仙人木,在縣東北乳香岸河岸,絕壁上洞口橫有木箱一個,名曰‘仙人木’”;
《永順縣志》亦云:“仙人棺在南渭州,懸棺石壁,不知年代”。
在秀山的“(縣)北為仙人崖,石壁峭削,龐然臨水,崖半方穴如鑿,內庋(guǐ)朱筐”。
《龍山縣志》、《古丈坪廳志》、《保靖概覽》以及光緒《湖南通志》,對酉水流域的崖墓葬都有類似的記載。
酉水流域已經清理的崖墓葬就有二十二座。
在南渭州巖墓中出土崇寧重寶、天圣元寶兩枚宋錢,即表明巖墓相當一部分是宋以后所葬。
喪俗。
土人“信鬼巫”,“死者環尸哭泣且歌,終日即葬,無喪服”。
土司時,土家人死了要請梯瑪念經,道士開路,梯瑪送葬。
在晚上,要唱“孝歌”,擊鼓而歌舞,通宵達旦。
送葬時,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趕鬼,用以鼓吹;
埋葬時請梯瑪在墳坑中畫八卦,灑雄黃酒,棺材入坑,孝子要先挖三鋤。
土家族的墳墓,“富有者石墳塋狀如山中城,以碑表示家族之盛。
窮者往往以草席薄棺為之。
”(4)節日土家族是一個強悍的民族。
土司統治時期,征調頻繁,屢立戰功,為其祀祖頌功,歷代沿襲,遂成重大節日。
如土家人提前過年,傳說是土司率兵抗倭,為趕時間,又不致誤了與親人團聚,所以提前了過年的時間,稱之為“趕年”。
保靖司、永順司盛行的節日是以敬土王、祀祖先為主要內容。
永順司的土民,每逢度歲,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供以魚肉,其祖先神位設于門后,家中雞犬俱藏匿,言鬼主在堂,不敢凌犯()動。
各寨皆鬼堂,是已故土官陰魂衙署,正月初三至十七,全寨土民齊聚敬祀。
土家人除過年節外,最大的節日就是過四月八和六月六日。
四月八,龍山、保靖、來鳳、宣恩、思南等地說是敬婆婆神的日子,也有說是牛的生日。
每到這一天,都要殺豬宰羊,打粑粑以祭。
================================================================================================
永順宣慰司永順土司自彭師裕起,至彭肇槐于雍正六年改土歸流止,襲職者三十二,其中有兄終弟及者,共二十五代,其世系如下:彭師?!柿帧适猓ǖ埽挠拢ㄔ柿肿樱迕汀硕恕唆耍ㄊ硕说埽獛熽獭獛煂崳◣熽痰埽J瘺_——安國——思萬——勝祖(思萬弟)——萬潛——添?!础佟佬邸@英(世雄孫,其父瑄未襲先卒)——肇桓——肇相(肇桓弟)——延椿(肇相無子,延春為元錦弟元鎮子)——泓?!鼗庇理樞渴顾緦偃?.南渭州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軍進入辰州,知南渭州彭應麟隨永順司歸附。后于雍正年間與永順司一道改土歸流。
南渭州土司世系元以前已失傳,自明彭萬金起,族譜才有系統記載,其世系為:——彭萬金——金勝——什才——律怒(什才弟)——可宜——始主俾——清(始主俾弟)——惹即送——定(惹即送弟)——慨主俾——良臣——章——世忠——正——應麟——應麒(應麟弟)——凌高——宗國2.施溶州明立,以施溶州隸永順宣慰司,田健霸為土知州。
自健霸以下,施溶州土司世系延續不斷,直至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
其世系為:田健霸——金隆——建賢(金隆叔,健霸弟)——旺——廣(旺孫,旺子潤未襲先卒)——貴——榮(貴弟)——萬年——可多——稔——茂年——茂禧(茂年弟)——永豐3.上溪州上溪州轄地大致為今龍山縣地。
五代、宋時期,上溪州為北江流域羈縻州之一,為彭氏所據。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上溪州刺史彭文慶供水銀,黃蠟入朝。
景佑年間,下溪州刺史彭世羲子師寶、原知忠順州,后屢上訴求知上溪州,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以彭師寶知上溪州。
()語,張麥直踵應擔任著相當的職務。
也許是宣慰使彭添保鑒于張氏勢力,為籠絡其為己所用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順治四年隨永順司附清。
張氏土司較完整的世系從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71年)襲職的張友謙起:張友謙——安——信——宗保(信孫)——大本——良輔——鳳來——之本——漢卿——漢儒(漢卿弟)永順宣慰司屬六洞長官司1.臘惹洞今永順王村、保坪、高坪等地。
臘惹洞宋以前無考。
元屬思州,以向孛爍為洞民總管。
明代臘惹洞改屬永順司,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臘惹洞長謀古賞連年攻打酉陽宋農里、石提洞、后溪等地,總兵蕭綬率兵圍剿,謀古賞愿罰人馬贖罪而息事。
這是臘惹洞見于史載的唯一事件。
順治四年歸清。
其向氏土司世系自向孛爍以下為:向孛爍——士貴——忠——源(忠弟)——勝祖世龍——鑾——本良——九能——仕朝——中泰——中和(泰弟)2.麥著黃洞今古丈縣茄通等地。
麥著黃洞宋無考。
元為麥著土村,屬思州。
黃麥和踵任洞民總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麥著土村歸明,改村為洞,屬永順司轄。
洪武五年,升洞為長官司。
順治四年歸清。
該司世系自黃麥踵和以來為:黃麥和踵——答谷踵——大洛踵——珍——先——勝——金(勝孫)——延正——相——世忠——詔升——正乾3.驢遲洞今永順縣松柏、羊峰、西米等地。
驢遲洞宋無考,元屬思州,向達迪為洞民總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向達迪子爾莫踵附明,明升洞為長官司,隸于永順宣慰司。
順治四年,向光胄降清,清沿明建制仍為長官司,至雍正時改土歸流。
其世系為:向達迪——爾莫踵——敬(爾莫踵孫)——麥帖踵(敬弟)——安——陽——承勛——天麒——世臣——光胄——錫爵(胄孫)4.施溶溪洞今永順長官、回龍及永茂部分地區。
其洞宋屬下溪州,元屬思州所轄會溪、施溶等處。
汪良在元末時任巡檢職,自此始汪氏得以執掌施溶溪洞。
洪武三年,改施溶溪洞為長官司,仍以汪氏為長官。
順治四年歸清。
其司自汪良以下世系為:汪良——通——彪——?。ū氲埽摇啵ㄖ覍O)——汝?!垺辞濉乐摇獓恕溺?.白巖洞今龍山縣西北部。
白巖洞宋屬上溪州。
元設白崖洞長官司,隸于新添葛蠻安撫司,張耶律任洞民總管。
明仍為長官司,改屬永順宣慰司。
順治四年歸清。
其世系為:張耶律——海砂——吉和——麥依——繼忠——世業——大才——四維——四教(四維弟)——應斗——忠略6.田家洞今古丈縣斷龍、官壩等地。
宋屬下溪州,元設洞,田勝祖在元末任洞民總管。
洪武三年附明,明設田家洞長官司,隸于永順宣慰司。
順治四年歸清,田氏世掌其地至雍正年間改土歸流。
其世系為:田勝祖——麥依送——麥和送——勝——麥答送——疇——梭亞西——有旺——有成(旺弟)——德——興邦——興祿(興邦弟)——晉玉——藎臣保靖土司保靖土司地域為今保靖、花垣及鳳凰、龍山部分地區,其建制計有一宣慰使司、三長官司。
一、保靖宣慰使司清順治四年,恭順王孔有德進駐辰州,保靖宣慰使司彭朝柱差舍巴彭倫、丘尚仁等備冊籍赴營投誠,清廷特“詔賜龍牌嘉之,領職如故”。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彭御彬襲司位,舍巴彭澤蛟與弟彭澤虬合謀,欲奪司位。
導致保靖司內亂。
雍正二年,御彬以追輯澤蛟為名,與容美田旻(mín)、桑植向國洞等搶劫民財,激起民憤。
雍正六年,清廷以此為借口,改土歸流,其地改設保靖縣。
其司自彭師暠(gǎo/hào)至彭御彬止,襲職者三十八任土司,其中有兄終弟及者,共三十四代。
其世系為:彭世暠——允祿——文通——儒毅——仕隆——從云——翼——凌霄——邦宏——勇——泰定——師孔——定國——思善——本營——齊賢——博——延珪(guī)——世雄——萬里——勇烈——藥哈俾——勇杰(勇烈弟,因藥哈俾被殺,無嗣而繼位)——南木杵——顯宗——仕垅——翰——九霄——虎臣——良臣(九霄次子,因兄早逝無嗣繼位)——藎臣(九霄三子,因良臣無子繼位)——彭白氏(藎臣妻,藎臣子守忠病卒,守忠妻楊氏遺腹子求未生,彭白氏奉文管理印務,署司事)——養正——象乾——朝柱——鼎——澤虹——御二、兩江口長官司(大喇巡檢司)大喇巡檢司雖由流官主事,但彭氏土舍一直沿襲不斷,至雍正十三年,改大喇司為大喇里,隸于龍山縣。
最后一任土舍彭御桔改授把總職。
其司長官及土舍世系為:彭莫古送(即麥古踵)——大蟲可宜——忠——武——勝祖——世英——惠——志顯——()忠——一正——應——楚——景——澤永——御椿——御桔(椿弟,因兄早卒無子襲)三、五寨長官司、筸(gan)子坪長官司1.五寨長官司清立,仍沿襲明制,設五寨長官司“擔承苗疆之責”。
康熙四十二年,清王朝對苗疆大規模用兵,長官司田宏天因籌糧助剿不力,被巡撫趙申喬奏請裁革,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8年),削職改土。
雍正年間,被遣發至河南省。
其世系如下:田儒銘——茂文——仁惠——宏毅——祖襲——宗勳——慶冤——興邦——應鰲——景壽——儒英——茂壁(英次子,其兄茂藩早夭)——仁政——宏天2.筸子坪長官司轄地在今鳳凰縣境內,司治鳳凰筸子坪。
筸子坪長官司田氏世系為:田儒銘——茂武——仁矩——宏謨——祖經——宗璽——慶源——興爵——應蘭——景逢——儒玉——茂鼎——仁心——宏基一、桑植宣慰司清順治四年,桑植司附清,被授原職。
雍正初年,在職宣慰司向國柱被其弟向國棟所殺,向國棟篡職,并與永順、容美、茅崗各土司仇殺,民不堪命,民怨沸騰。
雍正四年,桑植司土經歷唐宗圣與國棟弟國柄一道赴武昌告發國棟殺兄奪職之事。
國棟以罪徙河南,桑植司也因之而改土歸流,其地設桑植縣。
其司世系自向仲山以下為:向仲山——思富——萬成——永政——寬——世英——經——綬(經弟)——仕祿——宗政——忠和——承周——一貫——暹(xiān)——鼎(暹弟)——長庚——國柱——國棟(柱弟)桑植宣慰司亦有三州六長官司,三州曰安,曰龍潭,曰化被;
六長官司司名無考。
縣志載曰,均有名無地。
二、柿溪宣撫司(上峒長官司、下峒長官司)明朝初年,鄧愈平散毛、柿溪、赤溪等處、柿溪宣撫司附明。
宣德初年,宣撫向仕金卒,其子仲賢、仲貴分領。
兩司治分別為上峒街、下峒街。
明萬歷二十八年,上峒長官司向秉忠征播州楊應龍有功,明授其宣撫職。
但秉子得祿則只得襲長官司。
崇禎年間,上峒長官向國棟也因功特加宣撫銜,然司則未升。
康熙二年,上、下峒長官司歸清。
清依然設二長官司。
雍正十三年(1735年)納土歸流,兩司長官分別改任世襲把總職。
柿溪宣撫司世系:向武克——萬明——萬才(明弟,因兄無嗣襲)——永通——世祿——天?!捕ā说隆私穑ǖ碌?,因兄無嗣襲)自仕金以下,司分為二,其上峒長官司世系為:向仲賢——世雄——榮宏——定邦——瑤長——友芳——世奇——秉忠——得祿——國棟——九鸞——元欽(鸞孫,父早卒襲)——玉衡下峒司世系為:向仲貴——廣(貴孫,父早卒襲)——勇——顯宗——忠葵——天爵——國用——懷忠——德隆——化龍——曰葵——鼎臣(葵孫,父早卒襲)——良佐三、茅岡安撫司順治四年,茅岡土司附清,仍襲原職。
吳三桂叛清之時,其部曾在茅岡開礦煉鐵,由于樹木砍伐過濫,造成茅岡司境內駐馬溪水土流失,羅塔坪等地被水沖沙壓,良田變為沙灘。
土司覃蔭昌乘機占據永定衛教字埡,中湖及慈利縣蠻兒河等地,引起境內外爭地戰爭連年不息。
后茅岡司又與桑植司連年仇殺,人民困苦不堪,怨聲載道,清廷借機施加壓力,雍正十三年,末代土司覃純一獻土改流。
清朝授其世襲千總職,茅岡司地入永安衛。
其世系為:覃添佑——文聰——朝——仲春——昊——良佐——堯之——承坤——宗伊——瞻廷——蔭祚——洪治——純一四、慈利安撫司一、容美宣慰司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土司田即霖附清,清仍授其宣慰使職。
田旻如襲職之時,因不聽地方官府之令,曾被巡撫趙申喬以“放肆”之名劾奏,朝廷給予原宥。
雍正十一年,湖廣總督邁柱又列款參奏容美土司罪狀,清廷令土司田旻如赴京問訊,并發兵壓境。
田旻如移兵于平山寨,與清兵抗拒。
后石梁張彤柱等人不聽田旻如之令,并以兵相逼,田旻如畏罪于十二月十一日自縊身亡,其司十八顆部印徽于荊州。
雍正十三年,清廷改容美司轄地為鶴峰州。
其世系自元末田光寶以下為:田光寶——勝貴——潮美——保富——鎮——秀(鎮弟,因兄無嗣襲)——白俚俾——世爵——九霄——九龍(霄弟,譜載九霄病危,因子不才,遺命九龍襲)——楚產(九龍孫,其父宗俞未襲先卒)——玄——霈霖——即霖(霈霖弟,因兄無嗣襲)——甘霖(即霖弟,因兄無嗣襲)——舜年——丙如——旻如(丙如弟,因兄殘暴被清廷撤職而襲)二、容美司屬四長官司2.五峰石寶長官司五峰石寶長官司曾有幾次較大變故。
明宏治十八年,長官司張昊助容美司白俚俾殺父兄奪職,后篡位弒父之事被明廷察覺,白俚俾被處死,田世爵襲容美司職后,殺張昊,以遠族張世英為五峰石寶司長官,此其一;
其二,明末農民軍曾長期活動于鄂西,占該司地,毀其司署,長官張福謙曾在宜都之十家嶺、宋家沖等地流離十余年,終死于白巖坪,其子彤越襲其虛職。
后農民軍失敗,張福謙之弟張六謙重回舊地,“整飭招徠”,以自己兒子彤紹襲長官職,五峰石寶司才告復立;
其三,清康熙甲寅年,容美土司田舜年攜張彤紹及其親屬,錮于彭家灣,而以自己的第三子田耀如任五峰安撫,以張六謙任石寶長官。
自此,五峰安撫為田姓,而張姓土司僅以長官名轄石寶,深溪等地。
其司世系為:張友富——仲山——再武——承忠——昊——世瑛——朋——庭玉——彬——應龍——之綱——之紀(綱弟,因兄無嗣襲)——福謙——彤越(謙子,福謙流浪在外死,彤越在外襲位)——彤紹(六謙子,因彤越襲位全得其叔六謙支持,故彤紹得襲司職)——六謙(田舜年因彤紹等,以六謙為石寶長官)——彤柱(紹弟)3.石梁下峒長官司轄地在今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境之南部。
土司姓唐。
唐姓確立其在石梁下峒的統治應在元末。
“石梁唐元德者,黃冊開云,伊司一世祖,俱在元夏之間,本為石梁、下峒長官”。
明末年間,因土司唐承祖“助餉頻年,剿賊護藩”有功,而得授安撫職。
康熙年間,容美土司田舜年持強殺死石梁土司唐公廉,以自己弟弟田慶年任石梁安撫職,唐姓土司僅以長官職轄下峒、平茶等處,以奉司祀。
其世系為:唐元德——福光——朝文——永恭——思顯——淵——世冠——勝富——正——本龍——宗堯——文選——承祖——居仁——公廉(仁弟,因兄無嗣襲)——公正4.水浕源通塔坪長官司轄地在今五峰與鶴峰交界處,土司唐姓。
據田舜年《水浕安撫使司》所載,唐賽龍為其司一世祖。
水浕源司原屬施州散毛宣慰司管轄,因其地遠散毛而近容美,所以容美司以自己所管轄的沙溪等地與散毛司交換而改屬。
明朝末年,土司唐繼勛聯合石梁唐公廉與容美司仇殺,竟使兩地“殺其夫而鬻其妻子者,不下萬余人,數百里人煙殆絕”,使社會經濟遭到較大破壞。
清立,水浕源通塔坪司附清,教授以原職,但與容美司仇殺仍未停息。
后田舜年殺死唐繼勛,改立唐迂隆為通塔坪長官,以奉唐氏祀。
而在水浕源等地立安撫司,由田氏執掌。
其世系為:唐賽龍——海權——兵——思文——祖錄——應日——宗憲——鎮邦——繼勛(邦次子,因兄卒而襲職)——迂?。ɡ^勛住,因繼勛被殺,而改襲通塔坪長官司)三、容美其他長官司1.長茅長官司施南土司一、施南宣撫司轄地大致為今利川市西南,咸豐縣東北及宣恩縣北部,改土前司治在今宣恩縣城,土司覃姓。
施南土司司治變動較大,初設于青巖(今利川市青巖鄉),后徙于夾壁(今利川市夾壁鄉),明洪武二十三年,覃大勝與諸土司抗明,又徙司治于龍孔(今利川市共和鄉)。
二十七年,明軍敗覃大勝等土司軍隊,龍孔等地遭摧毀,重建時,司治遷至今宣恩縣城。
其世系為:覃汝先——伯堅——普諸——耳毛——川龍——大勝——添富——進——彥升——泰——興亮——圭(guī)——璋(圭弟,因兄無嗣襲)——良臣——宜洪道——?!╩àO)()——彤(()之弟懋先之長子)——龍光——禹鼎二、施南宣撫所屬四安撫司1.東鄉五路安撫司其轄地在今宣恩縣境內,司治長潭河東鄉鎮。
2.忠路安撫司轄地在今利川市境內。
忠路土司覃姓。
據《忠路土司世系》所載,大勝有子添富、添貴、添榮、添華。
添貴于永樂五年分襲忠路安撫使司。
但據《施南司譜》、《明史》等載,添貴則為金峒安撫司,添榮之子覃英為忠路安撫司。
今以《明史》等說列其世系:覃英——飛雄——德明——萬勇——正綱——大寧——云秉——賓化——奇勛——進孝——承國——世藩——建候——梓楚3.忠孝安撫司轄地在今利川市境內,司治初為舊司壩,曾徙老司城,改土前司治忠孝村。
其地元初為大奴勾管等峒長官地,至正十一年改為忠孝軍民府,十五年改為安撫司。
明玉珍據蜀時改為宣撫司。
明立,洪武四年,在此地立長官司。
因土司田耳毛(一曰田墨施)平施州苗判有功,旋升為安撫司。
二十三年,忠孝司與覃大勝結盟叛明,兵敗司廢。
永樂五年,忠孝故土官田正英招徠蠻民三百戶,與鎮南長官覃興等赴朝,乞襲舊職。
明廷重設忠孝安撫司,以田英執掌,隸于施南宣撫司。
嘉靖年間,因忠孝司把事田方等數十人偽稱人貢,擾亂驛傳,兵部議罪改安撫司為長官司。
清康熙八年,忠孝司復為安撫司。
雍正十二年改土歸流。
其世系為:田耳毛——敬——子春——英——興虎(英次子,興龍弟,因兄外逃而得襲位)——國——自輔——錄——永半——京——昌祚——璋——(祚次子,因兄田瑤早夭而襲)4.金峒安撫司轄地在今咸豐縣境內,司治咸豐黃金洞。
二、散毛宣撫司轄地為今來鳳縣及咸豐、宣恩兩縣的一部分。
司治在來鳳猴栗堡。
散毛宣撫使司為覃氏執掌,據《覃氏族譜》記載,覃墨來送為其始官之祖。
宋仁宗時,覃野毛任宣撫使職,自此以下,覃氏得以世掌其職。
但自宋至元朝,覃氏承襲者見于史載較零亂,宋有覃文猛、覃汝先、覃伯堅、覃譜緒等,元有勾答什用被授以蠻夷長官,覃順為散毛峒主,覃全在為散毛、誓厓軍民宣撫使司宣撫使,,覃野旺為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
明初,因向天富叛亂,散毛司被廢。
永樂年間又復設,但降為長官司,旋升安撫司,以覃友諒執掌,自此下,其司承襲者見于史載才連綿不絕,其世系為:覃友諒——本林——顯宗——斌——國珍——()玉鑒——可達——青霄——沖霄(青霄弟,因兄無嗣襲)——勛麟——鴻基——煊2.大旺安撫司轄地在今來鳳縣東部,司治今來鳳縣舊司。
大旺安撫司由田姓執掌,田驢蹄什用元代任大旺安撫使,為其司立之始。
永樂五年田應龍領明節字四十號銅印一顆,康熙五年,田安國換印,領清印信一顆,改土歸流后,田氏以世襲千總職徙居孝感縣。
田驢蹄什用——應龍——敬——友富——政——大勝——清——養民——得玉——永半——永爵(豐弟,因兄卒后兄子年幼而代任視事)——安國(永豐子)——玉(安國侄)——正元3.散毛司屬五長官司東流蠻夷長官司司治在今來鳳縣東流水,其司世系為:田銘——獻章——玉壁——興仁——堯封臘壁蠻夷長官司司治在今來鳳縣臘壁司。
元代曾升為安撫司,明初仍襲元制,后因蠻亂而被廢。
永樂四年,復立時降為長官司,頒給湖字三百一十八號銅印。
清仍為長官司,頒康字一千八百一十六號印信。
其司自田大旺為首任。
其世系為:田大旺——興——耳毛送——大古——禎——大金——奎——宗堯——洪——秉龍——祿龍(秉龍弟)——萬鍾——琦明——朝柱——俊德——封疆卯洞司司治今來鳳安撫司,土司自元末向貴什始。
其世系為:向貴什——喇喏——那吾——大踵——龍——景春——政——明輔——位——同廷——南——子坤——子藩(坤弟,因兄子年幼而代行司事)——舜(坤子)漫水司司治今來鳳縣漫水,土司自明初向宗烈始。
其世系為:向宗烈——墨鐵送——金——洪化——瓊——國泰——正乾——延富百戶司司治在今來鳳百福司,土司自明初向麥始。
其世系為:向麥——鐵——坐海樂俾——刺送——夕——成——仲仁——漢——貢——柱遠——金鑾——國治——權在散毛司境內,原還有一師壁洞宣慰司,為元代至正年間所立,明廢為師壁峒,其世系不明。
三、忠建宣撫司所領二安撫司:1.忠峒安撫司轄地在今宣恩縣境內,司治沙道溝、上洞坪。
忠峒首任土司為為田蠻王,末代土司是田光祖,統治達四百余年。
但承襲世系不明。
《施南府志》卷二十一僅載其清朝時期土司承襲世系為:田楚珍——桂芳——雨公——光祖2.高羅安撫司轄地在今宣恩市境內,司治高羅、埃山。
其地五代時先稱珍州,后稱鶴州。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田景遷內附,仍復名為珍州,后因災荒更名為高州。
元初設石溪峒長官司,后為高羅寨長官司,不久又為宣撫司。
明玉珍據蜀時為安撫司。
明洪武四年歸順明朝,六年因叛而廢置。
永樂四年復置。
順治初歸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
土司田姓,其世系為:田忠敬——旺——柱——萬——權——彪——思隆——阜(fǜ)——飛龍——國鼎——昭
四、施南地區其他土司1.唐崖土司唐崖土司轄地在今咸豐縣境,司治尖山區唐崖鎮。其地宋時為磨嵯(cuó)洛浦地,元屬施州,設唐巖軍民千戶所。
據《覃氏家譜》載,覃啟字外送,因功授唐崖宣慰職,為其司之始。
明朝為唐崖土司升降職最為頻繁時期,洪武四年為安撫司,七年為長官司,后一度廢置,永樂四年復立為長官司,直隸施州。
后歷代土司因武功,又曾先后授過宣撫司、宣慰司等職。
最強盛時曾置蒼浦、活龍左右二附司,由黃璋、秦國龍分領。
清康熙三年附清,后從吳三桂反清,康熙十九年再次歸順,又從譚宏反清。
叛平后,土司覃鉉(xuàn)被執拘省城。
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
其世系為:覃啟外送——值什用——耳毛——忠孝——斌——彥實——文銘——天富——萬金——柱——文端——鼎——宗堯——宗禹(堯地)——鉉——薄澤——梓椿——梓桂(椿弟,因椿子光烈年幼無知而襲職)活龍右付司與蒼蒲左付司司治分別在今咸豐活龍坪和八家臺鄉板橋河村菖蒲司。
遺址猶存,但土司世系不明。
2.沙溪土司轄地在今利川市境內,司治沙溪。
沙溪土司改土歸流時間說法不一。
有人因雍正時會典載湖北土司十六,無沙溪之名,以此推知沙溪土司改土當在雍正朝之前,最遲也應在雍正初年。
但《清史稿·列傳·土司一》又明確載為雍正十三年改土,故應從《清史稿》所載為準。
其世系為:黃柏萬——廷(tíng)表——良德——中和——極——天奇——楚昌——正爵3.鎮南土司第六節酉陽土司一、酉陽宣慰司轄地大致為今重慶酉陽、秀山縣地,司治酉陽縣城。
雍正十三年,酉陽宣慰司改土歸流。
其世系自冉守忠起為:冉守忠——文炳——世昌——勝宗——為義——遺遷——思通——萬友——載朝——如彪——應仁——興邦——?。╟hēn)——瑄(興邦次子)——廷輔——云——舜臣——儀——元——維翰——維屏(元次子)——御龍——躍龍(維屏次子)——天麒——天育(躍龍次子)——奇()——永沛——元齡——廣烜(xuan)酉陽宣慰司設有僉(qiān)事一職。
僉事為宣慰司掌印之官,俗稱付司。
一般以宣慰之弟擔任該職,亦世代相傳、酉陽司僉事自明始。
其世系為:冉如狼(如彪弟)——應良——興祖——廷璋(興祖孫)——儒二、1.邑梅長官司其地唐屬思州。
據《楊世族譜》載,宋理宗二十七年,楊光甫奉詔平蠻有功,宋設邑梅宣化軍民土知府,以楊光甫為土知府。
元代在此設佛鄉洞長官司,明玉珍據蜀時改為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
明洪武年間,土官楊正天與石耶、平茶二司一并歸附,明以歸附遲緩,削土知府職,而授以邑梅洞長官司職,頒惟字七十二號印一顆。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土司楊通保病卒,其子光宣年幼,堂叔通賢乘機奪職。
光宣及弟光臺在舅舅吳再章帶領下,攜救書逃亡。
邑梅司職雖由楊通賢得,但無承襲敕書。
順治十六年,楊勝皞(hào)附清,清廷以部冊無名,未頒以承襲印信號紙。
康熙二十一年,吳三桂亂平,清廷才復頒印信準予襲職。
乾隆元年改土歸流。
其世系據《楊氏族譜》載,自楊光甫起為:楊光甫——昌談——勝綱——秀流——再萼——正天——通寶(正天胞弟正道子,因正天無子嗣襲)——通賢(正天堂弟正聰之子,因通寶早逝,子幼,通賢奪職襲位)——光興——光義(興弟,因兄無嗣襲)——昌榮——勝剛——秀璿(xuán)——再輝——正公——通承——光斗——昌原——勝皞——秀夫——再相——正位2.平茶長官司其地唐屬思州,據《楊氏族譜》載,宋理宗時,楊光彤被授以平茶承化軍民府職,成為其司之始祖。
元設溶江芝子平茶長官司,明為平茶長官司,初隸酉陽司,洪武十七年,改隸四川布政司。
清順治十五年歸附。
康熙二十一年,頒以印信。
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
平茶楊氏土司據史載與邑梅同宗,祖于楊再西,平茶司為再西孫通展的次子光彤所創。
其世系為:楊光彤——昌蘭——勝都——秀雷——再興——正賢——通恒——茂——殷——均位——均佑(位弟,因兄無嗣襲)——秀廷——再顯——通一(再顯孫,其父正()考中銅仁府武解元,未襲職)——光祖——昌允——勝吉秀新——再璞——正欒3.石耶長官司石耶土司尊通晟三子光隆為祖,其世系為:楊光隆——昌安——勝平——秀?!瘕垺凇 鈩佟⒅摇獎偕健阕妗巍舛迹ㄕ龑O,父通運未襲)——勝美(光都孫,父昌統未襲)——秀瑛——再鎮4.地壩長官司地壩司較平茶等司歷史短,據譜載,楊光隆次孫勝壇分居地壩,勝壇兩傳至正文。
洪武十四年,正文隨石耶長官司正宗征湖南五溪蠻有功,正宗為之請立地壩長官司,故正文為地壩司之始祖。
清順治十六年,楊光同歸附,仍授副長官司,隸屬酉陽州。
雍正十三年納土。
其世系為:楊正文——謙——杠——昌玉——應宗——秀峙——再欽——正枝——通爵——光同——昌基——楊××(名不詳)楊氏除據有以上四長官司地外,秀山縣境三千戶亦歸楊氏所擔任:(1)絞婁千戶楊光隆五世次孫楊正榮因征湖南溪蠻有功,而得授千戶職,世襲。
?。?)寨婁千戶楊光隆次子昌牧為首任千戶,世襲。
?。?)馬(足虎)(一個字)千戶楊光輔六世孫楊通廣為首任千戶,世襲。
第七節石砫土司石砫土司轄地相當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境地,僅一宣慰司建制。
石砫土司馬氏,據其家譜載,系漢伏波將軍馬援三十九代孫馬定虎的后裔。
傳說馬定虎在南宋時因平蠻入境,因功授以石砫安撫司職,子孫繁衍相襲,得以世守石砫。
但此說有可疑之處。
因馬定虎既是馬援后裔,在歷經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分裂戰亂后,依然和其先祖及世次,可知馬氏對譜系的重視。
然而在馬定虎平蠻有功授以安撫司職,更應大書特書之時,居然失其世次了。
馬定虎以下至馬克用間,無論《石砫廳志》、《石砫鄉土志》或《馬氏家譜》均載:“其襲爵歷元及明無替”。
《馬氏宗圖》對馬克用以下世系記載十分詳細,但自馬克用以上則一無所書。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家譜的中斷呢?
故馬克用是否為馬定虎之后裔,暫且存疑。
其司世系自馬克用起為:馬克用——良——應仁——鎮——黼(fǔ)——澄——徽——龍——素——斗斛——千乘——秦良玉(乘妻,因夫亡子幼而代)——祥麟——萬年——洪裔——宗大——光?!渍选馊剩ㄔ5?,因兄革職,子未出而執司事)——俊明第八節思州土司一、思南、思州宣慰司思南道宣慰使司田宗鼎在位時,為人極為殘暴,又與副使黃禧不和,兩人相互奏訐(jié)數年不絕。
為解決田宗鼎與黃禧的沖突,明廷調黃禧為辰州知府。
但田宗鼎與思州宣慰司田?。╟hēn)又為爭地之事積怨,黃禧趁機聯合田琛對田宗鼎用兵,田宗鼎在他們的夾擊下,大敗棄城而逃。
田琛殺宗鼎弟,并發掘其祖,戮其母尸。
宗鼎得知此事,上訴于朝廷,田琛、黃禧被執解進京。
但田宗鼎縊殺其母之事亦被發覺,兩者均罪之。
永樂十一年,朝廷廢思南、思州兩宣慰,改思南宣慰司為思南府。
土司世系據《沿河縣志、建置》所附《土官》載,可上溯至隋代田宗顯任黔州刺史之時,其世系為:田宗顯——惟康——陽明——克昌——道元——公榮——載龍——時豐——佐禹——鳳翔——承文——正允——士儒——祐恭——汝端——祖衡——宗翰——慶?!d隆——應丙——景賢——惟庸——茂烈自茂烈以下,其司分為思南、思州兩宣慰司。
思南世系為:茂安——仁智——大雅——宗鼎思州世系為:茂烈——仁厚——宏政——琛二、思南四長官司1.永德江長官司轄地在今貴州德江等地。
其他元初為水特姜長官司,后改為永德江,隸屬于思州軍民宣撫司。
明立,隋總司歸附,仍為長官司。
永樂十一年,思南、思州兩司改土歸流后,永德江長官司隸屬于思南府。
其司有長官、副長官之職,其長官世系沿襲為:張坤元——應祿——乾?!省础瘛稹偂?車登)(一個字)副長官世系沿襲為:楊惟截——威——彪——敬禮——敬義——大中——應雄——世榮——海潮——奎——茂——敷——美——宗程2.蠻夷長官司轄地在今貴州思南縣境地。
其地元屬思州軍民宣撫司地。
明洪武十年始置長官司,隸于思南宣慰使司。
永樂十一年改屬思南府。
正長官沿襲世系:安世興——輝——永鋌——逸——洛——方——牧——宗副長官沿襲世系:李僧——斌——盤——秀——林——洪——谷——承祖3.沿河祐溪長官司轄地在今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司治沿河和平鎮。
沿河祐溪正長官姓張。
據《沿河縣志》所載《土官》云,宋高宗時,思州彝把苗崇范等作亂,陜西人張恢與其子張煥奉調進剿,因征思州三十六洞、龍泉坪等地有功,張煥教授以沿河祐溪正長官司職,自此以下,世襲不斷,至清亡,其職才自然消失,故沿河祐溪長官司沒經過改土歸流。
其正長官承襲世次為:張坤義——天麒——欽——旺——熙澤——燦——燁——世臣——騰漢——存忠——凈乾——隆乾(凈乾弟)——錫侯——維藩——建勛——橒——()珍——瑞珍(()珍弟)——嘉漠——永年副長官冉姓,譜載元代時冉加正因征十六洞蠻有功,被授以黔南道萬戶職,明洪武二十二年改授思南宣慰司千戶所,后又改授沿河祐溪副長官司職,其承襲世次為:冉加正——百戶——朝儉——文藝——昱——懋——國忠——翱——朝佐——璋——珍(璋弟,因兄無嗣襲)——承恩——昌明——鼎臣——名臣——鐘岳——永洽——裕泰——廣澤——正炳——瑞煜——給堂——隆鐘4.朗溪長官司轄地在今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
其司長官田姓,副長官任姓,承襲其職的世次為:正長官:田茂——仁泰——洪高——豐——穆——慶嘉——興邦副長官:任政興——佩——珂——惟藩
以上是“土家族土司簡史”的詳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