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至暗時刻》的影響力似乎遠遠超出了一部影片本身,至少在國內,企業界、投資界的不少人士很愛用“至暗時刻”這個詞,以此來激勵身處艱難時刻的自己。
這部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頂住國內外壓力,帶領英國人民抵抗納粹,從而熬過“黎明前的黑暗”的故事。
坦白說,個人看這個電影的時候,覺得多多少少有點煽情,丘吉爾在孤立無援時,居然乘坐地鐵,在那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鼓勵,這些都是不符合史實的。
當然,對于一部偏雞湯的電影來說,煽情是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激勵人心。
就像當下股市陰跌不止,當所有人經歷至暗時刻時,人們也只能在雞湯里尋求安慰了。
事實時,中國歷史上也存在著很多“至暗時刻”,是一些我們可以稱作民族英雄、中華脊梁的人的支撐,才讓我們的祖先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么幾個人扭轉了乾坤,改變了華夏“亡天下”的命運:打贏淝水之戰的謝安;
守住東南半壁的宋高宗趙構;
打贏北京保衛戰的于謙;
打贏抗日戰爭的蔣公。
下面,押司簡單扯一扯。
01、打贏淝水之戰的謝安
談淝水之戰的背景,不得不提永嘉之亂。
可以說,從永嘉之亂到衣冠南渡,是華夏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浩劫,也完全稱得上“至暗時刻”。
當時北方漢人陷于蠻族的種族滅絕之中,有時甚至變成軍糧。
如果淝水之戰打敗了,那么華夏歷史上的第一次“亡天下”就不是元滅南宋了。
謝安叔侄能夠贏得這場戰爭,固然有地利(淝水天險)、人和(北府兵)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運氣不錯(天時)——前秦之主苻堅沒有聽信謀臣王猛的遺言,在沒有完成內部整合的情況下貿然“南進”。
有意思的是當事人謝安在戰后的表現。
東晉的名士大多比較裝,講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當勝利的消息傳來時,和謝安下棋的客人高興的不得了,但謝安卻很平淡地說:“小兒輩遂已破賊。
”可是,當謝安回內宅后,過門檻激動得把腳上木屐的齒都碰斷了。
02、守住東南半壁的趙構 關于宋高宗趙構,歷來好像評價不高,特別是他和秦檜殺害了岳飛父子,更是給人一種茍安、自毀長城的昏君印象。 明代文人文徵明曾為杭州岳飛廟提過一首《滿江紅》的詞,其中有這樣的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意思就是,如果岳飛迎回徽欽二宗,高宗趙構將如何自處?
關于趙構想殺岳飛的原因,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本文重點是給趙構翻一個小案。
其實在宋徽宗的諸皇子中,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是最有膽識和才干的。
在靖康之恥發生的前一年,金人第一次包圍開封,是趙構不畏生死,主動請纓去金人大營議和。
“靖康之恥”發生前后,如果沒有趙構這個“河北兵馬大元帥”,那么當時的中國很有可能像崇禎自殺以后的明朝一樣,很難守住東南半壁,最后很有可能亡于異族之手。
03、打贏北京保衛戰的于謙
北京保衛戰前的明朝,非常像金人第一次包圍開封時的宋朝。
如果沒有于謙,明朝很有可能就完了,最好的結果也是守住東南半壁,類似于南宋。
明英宗是一個2B青年,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下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大敗,導致“精銳盡失”,英宗本人也成了俘虜。
1449年,瓦剌人攻打北京,當時的京城富戶紛紛南逃,甚至有大臣主張南遷,是兵部右侍郎于謙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組織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所以清人袁枚有這樣兩句詩:“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所以去杭州旅游的朋友,去拜岳飛廟的同時,也可以去拜拜于謙墓,相對于岳廟的香火旺盛,于謙墓實在是太冷清了。
04、打贏抗戰的蔣介石 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在日記里對日本人常以倭寇稱之,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后,他的日記里頻繁出現“雪恥”這類詞匯。
蔣一生中的至暗時刻是抗戰時期。
據蔣緯國的回憶,重慶期間,蔣介石曾數次在浴室里失聲嚎叫、痛哭,大喊“天!
”“媽!
”來解壓。
蔣的處境,和宋高宗趙構相似,只是他的運氣比趙構好,因為有美國這個強援。
但是,如果沒有他的苦苦支撐,也是等不來盟軍的援助的。
以上是“中國歷史上的四次“至暗時刻””的詳細解讀。